• 30阅读
  • 0回复

百家争鸣实际上是“两家争鸣”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4
第5版()
专栏:

百家争鸣实际上是“两家争鸣”吗?
雷声宏
在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长期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百家争鸣实际上是两家争鸣,即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样简单化地理解和宣传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不符合学术和文艺战线上的实际情况的,已经给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带来了有害的后果。不澄清这种观点,就难以正确地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家之外,至少还有小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这两家。“两家争鸣”的说法,取消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的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任务,忽视了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
对于封建主义这一家,在很长时期内,特别是建国以后的30年中,我们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因而忽视了对它的批判。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历史,封建主义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理论体系以及道德、法律观念。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是根深蒂固的。我国解放以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资产阶级,一般地说来是对的。但中国革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从来不曾有过发达的资本主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中国资产阶级都不曾象中国地主阶级那样占据统治地位,它在思想领域内的势力远远不如封建地主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但由于封建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顽固性,它并没有随着经济基础的消灭而消灭。从指导思想上看,建国以后,我们一直宣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思想领域内一味强调对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因而放过了对封建主义思想的批判。在新的形势下,它经过一番改头换面,甚至披上“社会主义”外衣,冒充社会主义思想来兴风作浪。它的幽灵不仅在社会上游荡,而且反映到执政党的内部,表现在某些领导人的身上。它往往和其它剥削阶级思想畸形地结合在一起,对革命事业起着破坏作用。林彪、康生、“四人帮”等反党阴谋家、野心家的思想体系就是这样的怪胎。在十年动乱中,他们大搞个人迷信,掀起大规模的造神运动,推行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拉帮结派,篡党窃国。这一切,都使封建主义遗毒泛滥起来。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封建主义思想这一家,早已参加了“争鸣”,现在还在继续参加
“争鸣”,而且是势力相当强大的一家。这一点,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百家争鸣仅仅归结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家争鸣”,必然忽视封建主义思想的存在,使人们对封建主义思想的危害丧失警惕,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封建主义思想的作用。这对我们通过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肃清封建思想残余,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发展科学和艺术,都是不利的。
其次,“两家争鸣”的说法,排斥了小资产阶级思想这一家,结果导致忽视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影响的存在,有时候则是把小资产阶级思想简单地归到资产阶级思想一家去。
在旧中国,由于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无论在城市或是农村,小生产者数量很大。从社会地位上讲,他们属于中间阶层。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他们的思想既有革命的一面,也有软弱动摇的一面。它不同于无产阶级,但也不能简单地归到资产阶级那一家去。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不能硬把小资产阶级思想上纲到资产阶级思想的高度加以批判。可惜的是,过去在百家争鸣实际上是“两家争鸣”的口号下,在历次思想批判和文艺批判运动中,往往都是把小资产阶级思想当作资产阶级思想批判、斗争。在创作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明显。有的作家在作品中稍微流露了一点小资产阶级情绪,表现了一点小资产阶级思想倾向,就有人采取大轰大嗡的办法,开展批判斗争;一旦被上纲到资产阶级思想的高度,被批判者不仅没有申辩的权利,甚至连继续创作的权利也实际上被剥夺了。这些作法,给我们的文艺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今天,我们在贯彻百家争鸣中,应当正确地对待小资产阶级思想,而不应当把它推到资产阶级思想那一边去。

毛泽东同志提出“双百”方针时正确地指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而“两家争鸣”的说法,往往容易导致用行政手段和政治斗争的方式去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采取简单化的办法去解决十分复杂的文艺问题和学术问题。
多年来,在极左思潮影响下,由于把百家争鸣简单地归结为“两家争鸣”,因而总是把学术研究和文艺评论中的一些意见分歧,不加分析地看作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的直接表现。特别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之后,把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学术争鸣都当成了阶级斗争。直到现在,还有人坚持这样的观点和作法,对文艺问题和学术问题横加干涉。精神世界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作深入细致的工作方能见效。采取简单化的方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按照“双百”方针的要求,对资产阶级的作家和作品,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著作,决不能简单地采取政治斗争的方式加以消灭。就说资产阶级文艺吧,也有它的上升时期和没落时期。对它的上升时期的文艺作家和作品,在指出其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的同时,还要充分肯定它的历史作用,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对它的进步的思想内容和成熟的艺术技巧,我们还应当批判地继承。这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允许也不应该去加以消灭。即使是对没落时期的资产阶级文艺,也应当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予以消灭的问题。19世纪资产阶级文艺中产生了批判现实主义,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不因为他们是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就对他们采取消灭的态度。我们只知道革命导师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却从来没有听说要消灭资产阶级的作家和作品。恩格斯清楚地看到“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
“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恩格斯却说:“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同样,出身于贵族的托尔斯泰“是一个发狂地笃信基督教的地主”,是一个狂热地鼓吹
“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托尔斯泰主义者,但列宁却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在他的遗产里,却有着没有成为过去而是属于未来的东西。俄国无产阶级要接受这份遗产,要研究这份遗产”。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都是属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他们的学说不是批判地继承,而且简单地加以消灭的话,那就根本不会有马克思主义!

“两家争鸣”的说法,把无产阶级仅仅说成是一家,否认无产阶级内部认识上的差异,否认人们认识事物矛盾运动和辩证规律,从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多年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不仅在政治问题上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学术问题上也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用政治斗争的高压手段来维持表面上的一致,好象无产阶级内部真的已经“统一”成一家,而把一切不同的观点通通斥之为“资产阶级”。这种情况是极不正常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刀切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即使是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之下,人们对那些尚未被认识的领域和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科学上是如此,艺术上也是如此。因此,即使在无产阶级内部,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总是完全一致,丝毫没有分歧的。这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从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即世界观来说,当然只有一家,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但在无产阶级内部,在对许多学术问题和文艺问题上,在其它问题上,认识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总是先认识事物的个别方面,从具体上升为一般。人们对事物的个别方面的认识是零碎的,往往带有片面性,因而不一致是常有的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理解,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永远是一个新陈代谢、除旧布新的运动过程。新事物不断地涌现,旧事物不断地消亡。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对于那些从来没有被认识过的新领域的认识,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逐步深化,达到对于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内部规律性的认识。在某一事物的规律性未被人们认识之前,应当提倡和鼓励人们本着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进行各种不同的实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大胆的试验和探讨。在这里,确实要有探险家的勇敢精神。在这个过程中,错误、困难、失败、挫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便给他带上各种政治帽子,把他从无产阶级这一家“开除”出去,打进资产阶级的行列。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是复杂的精神劳动,要求每一个作家、科学家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只能一次完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
为了便于探讨和认识客观真理,在无产阶级内部,也要提倡各家各派之间展开自由争鸣。对于观点存在着分歧或对立的各家各派,不要急于人为地去“统一”它,不要匆忙下结论。许多问题的结论,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即使证明某一家某一派确实错了,也不要简单地用“两家争鸣”的框框去套,轻易地扣上“资产阶级”的帽子。因为,在文艺和社会科学领域之内,许多问题上的认识有分歧和对立,并不是由于阶级观点的对立造成的。对于某个问题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各有所据,争执不下;即使某一家错了,也不能据此给他定为资产阶级。过去我们习惯于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条“纲”去套在一切问题上,本能地养成一种习惯:那儿出现了意见分歧,那儿必然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一见到争鸣现象就一定要从中找出一家资产阶级和一家无产阶级,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教训,的确是太深了。
总之,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使人们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敢于探索,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正确方针;而“两家争鸣”的说法则是束缚人们的思想和手脚,使人们裹足不前,最后导致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方针。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学术研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艺工作和学术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