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扫除奥勃洛摩夫习气——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4
第5版()
专栏:

扫除奥勃洛摩夫习气
——读书札记
薛木铎
列宁在《论粮食税》、《给邮电人民委员》的信、《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外形势》等著作中,多次指出要“洗刷清扫”奥勃洛摩夫习气。
奥勃洛摩夫是个什么人物?什么是奥勃洛摩夫习气呢?要了解这个典故,就要从俄国19世纪作家冈察洛夫的名著《奥勃洛摩夫》(注:1979年7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谈起。这部小说,以俄国腐朽没落的农奴制为背景,刻画了以奥勃洛摩夫为典型代表的一批地主,从懒散、堕落到走向灭亡的故事。奥勃洛摩夫是一个拥有300户农奴的地主,但他并没住在自己的领地,而是住在远离自己庄园的城镇里,靠收取地租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他从小过着少爷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封建环境的陶冶,养成了怠惰拖拉、迂腐蠢笨、因循守旧、沉滞呆板的性格。冈察洛夫的小说着力描绘了奥勃洛摩夫的这种性格。
一是懒散怠惰。奥勃洛摩夫总是懒洋洋地躺在床上,象鼹鼠一样躲在洞里沉睡,经常11点钟才起床洗脸。他不会穿袜子,也不会穿靴子,穿衣服也要靠仆人查哈尔代劳。他冷漠一切,对社交、对公职、对科学、对一切事业都不感兴趣,“把一切兢兢业业的干事情,都看作太辛苦和不幸”。他什么都不懂得,一些涉及他的文件契约,“他看也不看,便挥起笔来签字”,因而,常常成为一些歹徒敲诈勒索的对象。他还是一个办事拖拉的典型,遇事“尽是踌躇不止,想一想再想一想,拿不定主意”,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推明天,总是“天天推天天”。他的庄园经营得混乱不堪,他决心要拟订一个经营计划。于是天天躺在床上想来想去,思索着种种的美妙方案。但是,时过数年,却连一个字也未写出来。
二是因循守旧。奥勃洛摩夫贪恋一潭死水般的宁静生活,他惧怕变革,连生活的一点微小变动都使他焦虑不安,如临灾难。房东为翻修房子,让他搬家。他觉得这件事是
“人的力量所不能忍受的”。他禁止仆人查哈尔提起这件事,以免使他陷于痛苦,他向查哈尔列数不能搬家的理由:“搬家是什么意思!主人要出去一天,一整天在什么地方吃饭,怎么样吃饭,吃了饭能不能躺一躺”;搬家还意味着“破碎、吵闹,皮包、沙发的靠背、画幅、长烟管、书籍、平时看不见的瓶瓶罐罐,什么东西都堆在地板上”,“想抽烟,拿起烟管来,烟丝却搬走了,想坐一坐,没有可坐的东西,什么东西都不在原来的地方,套鞋在床上,靴子同茶叶和发油在同一个包裹里”,原来的秩序遭受“令人痛心”的“破坏”。奥勃洛摩夫继续对查哈尔说:“在新房子里多么烦人;开头多么生疏,要很久才能习惯”、“在新地方,我要五个晚上睡不着觉”,
“搬家真烦死人,我连活都不想活了。”奥勃洛摩夫就是这样害怕变动,害怕破坏旧的秩序和宁静。他父亲怎样生活,他仍想怎样生活;昔日怎样生活,明日仍照旧那样生活。
奥勃洛摩夫的哲学是,“不必在生活中追求什么,改变什么或者后悔什么”。不管年龄的增长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他还是一无顾虑地喝葡萄酒,喝用醋栗叶浸泡的伏特加,在早上起得很晚,在午饭后睡得很久。那种过一天算一天的懒洋洋的生活,终于使他生命的机器慢慢地停住了,就象一只忘了上发条的时钟停摆不走了。这就是没落地主奥勃洛摩夫的性格。
奥勃洛摩夫性格是中世纪封建宗法制的产物,是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十月革命后,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封建剥削制度在苏俄随之归于消灭。但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和习惯势力并没有随着剥削制度进入坟墓,仍象腐尸一样散发着臭气。同时,散漫拖拉作风和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也是小生产的产物,是“小生产者散漫性和萎靡状态的上层建筑”。(《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3页)这种奥勃洛摩夫习气在苏维埃和党的机关内有着广泛影响,它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官僚主义现象。
(一)在许多人身上存在着严重的怠惰拖拉作风。例如,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实行租让制,同外国资本搞合营企业。由于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一些人不会做生意,工作拖沓,对此,列宁进行了尖锐批评:“这一点证明,我们是多么不灵活、多么蠢笨,证明我们还有多少奥勃洛摩夫习气,因此我们一定还要挨打。”(《列宁全集》第33卷第250页)再如1919年末,为了解决运输严重紧张的情况,列宁指示调派一万名熟练五金工人去修复铁路,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和莫斯科省工会理事会的领导者拖延了这件事。列宁对这种疏忽怠慢、拖拉误事的行为提出了严重警告。列宁还批评了那种永无止境地老是开会、成立委员会、制定计划而连最简单的事也不做的人,列宁说:“这是很糟的状态。在俄国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典型,这就是奥勃洛摩夫。他老是躺在床上,制定计划。从那时起,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奥勃洛摩夫,因为奥勃洛摩夫不仅是地主,而且是农民,不仅是农民,而且是知识分子,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是工人和共产党员。”(同上第194页)列宁还指出:“犯罪性的怠惰现象”和“拖拉作风在莫斯科各机关和中央各机关特别严重”,应当“严惩拖拉作风”;开展反对拖拉作风的宣传;并“制定反对拖拉作风的有效措施”,以“完成这项极重要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5卷第521—522页)
(二)还有一些人反对变革。列宁在晚年一再指出要改善国家机关,以防止苏维埃机关变为旧机关。1923年1月至3月,列宁在病中口授了12次才完成的《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最后的两篇著作,是专门论述改善国家机关问题的。列宁说:“我们国家机关及其改善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困难、远未解决同时又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少经过比较认真的改变的旧机关的残余。这些机关仅仅在外表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列宁全集》第33卷第436页)但是有些主张保持现状的人,对国家机关的种种弊端熟视无睹,反对旨在改善国家机关的变革。再如,在1920年末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后,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到经济建设。但是,大多数干部习惯于军事政治任务,不懂经济管理,并且,在执政党的条件下,不少人滋长了骄傲情绪,“以为用共产党员的名义发号施令,就能完成他的一切任务。”(同上第59页)他们不尊重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对新的变革取抵触态度。1920年2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常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制订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但是,有的党员负责干部却说什么“电气化很象电气幻想呀”,“为什么不实行瓦斯化呀”,电气化委员会中“很少有共产党员呀”,等等,并以自己有权不予批准这个计划而自傲。列宁说这“是用纯粹官僚态度葬送实际工作”,并说,共产党员要少玩弄些行政命令手段,多向专家和学者学习,“学会尊重科学”,“摒弃门外汉和官僚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的’傲慢行为”。(《列宁全集》第32卷第132—134页)
奥勃洛摩夫习气“总是把所有的人、把一切的一切都弄得昏昏欲睡”,贻误和败坏社会主义事业。(《列宁全集》第35卷第519页)列宁说,一些身居要职的人,没有学会同奥勃洛摩夫习气作斗争,或者本人就有严重的奥勃洛摩夫习气。因此,“老奥勃洛摩夫仍然存在”,“必须长期地洗刷清扫他”。(《列宁全集》第33卷第194页)
我国封建社会特别长,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时,小生产的影响,在我国也仍然广泛存在。因此,以奥勃洛摩夫习气为特征的那种弊病,在我国表现得也十分突出。比如,有一些同志精神萎靡,混混沌沌,互相推诿,不负责任,办事拖拉,不讲效率。这样的思想作风,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还有些同志,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思变革,对新情况一知半解,对老经验一往情深,留恋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老套套、老框框。对于已经进行或即将进行的重大改革,采取冷眼旁观以至怀疑的态度。这种不利于改革的奥勃洛摩夫习气,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障碍。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为适应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要求,必须在各方面进行一系列变革,例如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干部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等。这种改革,是全国人民所迫切要求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因此,我们应当为实现光荣而艰巨的改革任务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并在思想和制度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扫除奥勃洛摩夫习气,扫除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