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水乡威尼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5
第5版()
专栏:

水乡威尼斯
罗荪
前几天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我仿佛又回到了威尼斯这个闻名世界的水城,又重新见到了浮动在威尼斯运河上的“刚多拉”游艇,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的伟大创造。两个月前的景象,又再现在我的面前。
维洛那的巧遇
我们在米兰先参观了一家规模宏大的蒙达多里出版社,第二天,又来到维洛那城参观了这家出版社的印刷厂。印刷厂全部是现代化设备。他们自己编辑出版的期刊有25种,承印的期刊(包括英、法等欧洲国家交印的)有100多种。一本280页左右的彩色画报的印刷周期(从付印到出书)只要48小时。
当我们参观结束,将要告别的时候,在大厅里巧遇著名摄影家乔治·洛蒂。很多人可能记得,在1976年黑云压顶的日子里,人们私下悄悄地传阅着一张给亿万人民带来安慰的珍贵照片——周恩来总理的照片。关于这张照片,曾经有过种种传说。据乔治·洛蒂告诉我们,他当时在《时代周刊》当记者。1973年,他随意大利外长梅迪奇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了中国。照片是在人民大会堂周恩来同志接见代表团时拍摄的。洛蒂说,他正好坐在周总理的斜对面,发现周总理侧坐在沙发上,神态非常自然。征得了周总理的同意,他就拍下这张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照片。照片当时发表在《时代周刊》上。他寄了一张给周总理,一张留在我驻意大利使馆,一张寄给了中国外交部。虽然这些照片寄到了中国,很多人却看不到。一直到“四五”运动时,才开始翻印,并逐渐流传到全国。
洛蒂讲到他当时拍摄这张照片时的感受。他说:一生中遇到不少人物,有的一见面就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有的虽然见过多次就象没有见过一样,毫无印象。这次见到周总理时,就有一种非凡的印象。他深深地感到这张照片的成功并不是他技术高超,主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周总理伟大的气魄和坚强的毅力。
从洛蒂的谈话引起我一些回忆。那是1977年,我还在上海工作,有一位老朋友从北京带给我一张彩色精印的照片,说是夏衍同志托他带给我的。原来就是当年洛蒂摄制的这帧十分珍贵的照片,我立即把它悬挂在我那“三合一”的斗室里了。这在一年以前是要担风险的。那时,谁的屋子里挂上周总理的照片,就会有人打小报告。但是,什么力量能抑制得住人民热爱周总理的真挚心意呢?洛蒂这张照片受到人们的热爱,也正好表明这一点。
我们告别了洛蒂,从印刷厂出来,陪同我们访问的意大利汉学家安娜(她从事研究和翻译鲁迅、艾青的作品)告诉我们,去火车站还早,建议我们去访问住在这个城市的“朱丽叶”。她说当年这两个大家族都住在维洛那。我们高兴地随着她走街串巷去访问这位悲剧的主角。我们来到了卡倍罗街,走进一个相当宽敞的院落,右首有一排红砖砌成的3层楼房,除了墙壁上涂盖的灰色泥浆已经剥落之外,仍然那么整齐。这排房子的最后一间的2层楼上,有一个小小的阳台,安娜说,那间房子就是朱丽叶的居室。那个阳台,就是当年与罗密欧相会的地方。在那绿荫尽处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亭亭玉立的朱丽叶还在守护着她的居室,等候着罗密欧的复活。
对于这所“故居”,尽管没有人作过历史的考证,人们却愿意信以为真,何况这里的墙壁上钉着一块牌牌,写明这是朱丽叶的故居,又树立了一座青铜雕像,供后人凭吊。
威尼斯运河上的“刚多拉”
离开了朱丽叶故居,搭上下午5点24分开往威尼斯的快车,7点20分准时到达了闻名世界的水城。
一下火车,就见到了德·雅柯——意大利作家协会的总书记。他是一位很有风度的人,蓄着马克思式的胡子,十分沉静,似乎总在思考着问题。在接待我们的工作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热情和细致。我们一到罗马,他就在飞机场迎接我们,并在达·芬奇饭店的大厅里为代表团访意的全部日程,作出很好的安排——在短短10天中,我们将访问8个城市。他说:你们第一次来访问,一定要多看看,当然,这样会使你们很疲劳。我们也确实想多看看这个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没有提什么意见。
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每到一处,雅柯总是先我们一步到,不仅为我们的访问作了妥善安排,而且每次他都是在火车站上迎接我们。威尼斯是我们访问意大利的最后一站,雅柯为我们介绍了这里的主人——作家、出版家协会的负责人和他的夫人。
名不虚传,我们一走出火车站,就是一条大运河,岸边停泊着一条汽艇。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航行。运河是威尼斯的动脉,它是贯串全市交通的运输线。不消一刻,汽艇就停靠在巴乌尔饭店的大门前。这是饭店的专设码头,穿着制服的服务员很有礼貌地把我们接进了饭店的大厅。在我们等候办理住房手续的时候,送给我们每人一本印刷精美的彩色画册,让我们先从画册上欣赏一下威尼斯的风光。
第二天上午10点,雅柯陪同我们坐汽艇前往市政府。市长里戈和副市长里卡尼接见代表团。市长很年轻,不过三十几岁光景。在他热情的讲话中,提到了意中两国传统的友谊:早在一千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便开始了交往。13世纪第一个到中国旅行的,是威尼斯的马可·波罗。他写的《马可·波罗行纪》,记载着意中两国之间的友谊。近年来两国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他说,威尼斯和中国的苏州结成了姐妹城市。去年他已应邀访问苏州,后因威尼斯涨水,已漫到街市,未能成行,十分遗憾。不过今年10月很可能实现这个愿望。中午,市长里戈在都复尔尼饭店宴请代表团。席间,毫无例外,有一道马可波罗面条,这是我们到意大利后几乎每餐都有的一道用各种调料拌和的面条。据说这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学回来的,现在已成为意大利的名菜了。
市长因事要去罗马,没有来得及用最后一道草莓冰激凌,就提前告别了,这时他的夫人来到饭店同大家见了面,便匆匆赶往机场了。
在威尼斯的运河上,我们见到过三种船,除了我们坐过的、实际上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汽艇外,还有一种叫做“刚多拉”的游艇,造型十分别致,两头上翘,尾端镶着一条形状如钥匙的尾板,船身很小,仅能容下2至4人,只有一个摇桨的船夫。运河上到处游荡着“刚多拉”。我们因为人多,每次都坐的是汽艇。
从饭店的另一大门(通向陆地的大门)出来,便有一条小桥,这里有不少摊贩,出售各种手工艺品,最惹我们注目的就是用塑料制作的“刚多拉”,上面涂着一层金光闪闪的色彩;因为这种造型的游艇,只有威尼斯这个地方有,就更富有纪念意义了,我们几乎每人都买了几条“刚多拉”。
还有一种是水上的“公共汽车”——威尼斯全城是任何车辆都不通行的,这种水上公共汽车,也是有一定的站,按时停靠,乘客可以随时上下,就象公共汽车一样。
我们为没有能坐上一次“刚多拉”而深感遗憾。
“双 年 节”
在我们到威尼斯之前,主人就给我们介绍了正在举行的“双年节”会,实际上是世界各国的艺术展览。今年有32个国家参加,每个国家在自己的馆里展出什么,由各国自己决定。除了美术和艺术工艺品之外,还有建筑艺术方面的展览,也包括室内陈设的家具设计等等。今年我国也参加了。在中国馆里,我们看到展出的是刺绣和绒绣,还有一些是彩印的宣传画。
有好些馆展出的是美术作品,好几个馆展出的绘画,大都属于现代画派。比利时馆展出的都是漫画、讽刺画。有一组画把当前世界各国的首脑毫无顾忌地加以漫画化。
双年会在海边一个小岛占了一大片地,各个展览馆的建筑设计也是各不相同,它本身也是一种建筑艺术。
上午我们乘船到岸边时,一排鲜艳的各国国旗,在海风中飘扬。一跳上岸,安娜就指着五星红旗告诉我们,中国国旗是第一次插在威尼斯的海滩上。
当我们参观完毕走出大门时,安娜又引着我们到海滩的左侧,指引我们看海滩上躺着的一位牺牲的女游击队员的雕像。她倒在海滩边上,涨潮时,海水冲到她的身边。原来是为了纪念这位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艺术家别具一格地雕刻了这件富有艺术创造性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极为生动的形象:一个女战士牺牲了,她安详地躺在祖国的大地上。
下午,我们散步经过卡利尔桥。桥上排满了商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经过一家叫契加的小旅店,墙上钉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两行字:1786年9月28日到10月14日,歌德在这里住过。
我们还在一个广场上瞻仰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喜剧家哥尔多尼的铜像。早在30年代,我国就上演过他的被称为“性格喜剧”的《女店主》。最近,北京中央实验话剧院正在演出他的《一仆二主》。哥尔多尼是威尼斯人,出生于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戏剧爱好者,使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据说他9岁便写了第一个剧本,以后就一直热衷于戏剧活动,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喜剧家。他一生写了一百多个喜剧,广泛地反映了18世纪威尼斯的社会生活和富有性格的人物。他的晚年境遇很糟,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1793年死在巴黎。
从广场散步回来的时候,安娜告诉我们这里流行着两句诗:
这里什么也不生产,
一切需要都从海上送来。
这两句诗,说明威尼斯是一个传统的商业城市,但又有点夸张。我们在这里仅仅逗留了不到三天时间,就看到这里有过造船工业,“刚多拉”就是威尼斯的一种特产;我们还到莫拉诺岛上参观过一家玻璃料器厂,这里是手工操作为主,却生产出五彩缤纷、光耀夺目的产品,够得上是艺术品。尤其使人仰慕的是,在这个商业城市里,却孕育出伟大的人物,创造了精神文明,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