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鲜血凝友谊 历史留见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7
第7版()
专栏:

鲜血凝友谊 历史留见证
黄钢
整整30年过去了,到今天,我们还忘不了1950年初冬,穿着单衣、渡过鸭绿江去的志愿军战士——那些从我国各地出发奔赴朝鲜战场的青年军人。当时,他们之中有人随身只带着一瓶牙膏、半块肥皂和简陋的步兵武器。当他们在中国看到鸭绿江南岸燃起的战火,立即北上,还没来得及改换适应季节的棉衣和冬装,就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开到战火发生的地点……
如今,我们甚至还可以从30年前台湾的国民党中央社记者和西方记者的战地电讯中,窥见1950年初冬,在世界的东方,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态势。
鹅毛般的雪片很快覆盖了朝鲜东北部的山岭。在那年的初雪下降十天前(1950年10月20日),国民党中央社派赴元山港随同美国第十军的记者发出专电:“无敌于天下”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组成的美军第十军,“今晨在元山登陆,以投入韩国东北部战事”。据中央社说,同一时间内,在朝鲜战场的西北部,打着联合国旗号的美、英、李承晚部队组成的“联军”,已在三处渡过了清川江(中央社说这是“进抵中国东北不到34英里处”的“惟一天然障碍”),正在“向边界前进”。
美国合众社记者霍布莱契特10月25日发自东京的报道说:“至少有九个美国和南朝鲜的师团,总数10万人,正朝着边界挺进”。那时候,多少电讯透露了入侵者“将尽量向北(中朝边界以北)”进军啊!……
我们现在倒真要感谢包括中央社记者在内的上述这些报道战场态势与指挥意图的记者——他们当年发出的电讯,确凿无疑地印证了入侵朝鲜的外国军队的战略目标。这目标,是由它的战略指挥官在朝鲜北部东、西两线的战略行动来体现的。
尽管1950年10月22日,路透社记者柏罗特自汉城转发到东京的电讯报道说,汉城昨晚还听到未辨明的广播电台号召一切“爱国的人民与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作战到底,广播员说,朝鲜人民将战斗下去。但设置在东京的侵朝作战美军总部根据它的空军气象情报判断:已降初雪的朝鲜北部,在咸兴地区与朝、中边界一带,“道路渺不可辨”;因此,麦克阿瑟将军总部满以为,他们面临的对方即使可以还手的话,“大战”也只能在“明年的春天”才会发生。
殊不知,正是在这个瑞雪纷飞的时节,身着单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部队已经越过朝鲜东北部的积雪高峰,穿着单薄的球鞋,踏碎了山脊下面埋藏的冰雪,出乎意外地出现在自命无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它的配属部队面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薄底球鞋,在雪封盈尺、不见路径的山岭之间,已经磨得稀破。但是,在朝鲜人民的全力支持之下,他们身上所具的,却是两国战友们抵御野蛮侵略者的钢铁意志和一颗颗火热的心。他们不愧是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的兄弟部队。
我们中国作家和记者,曾经在朝鲜战地多次访问过当年“跨过鸭绿江”去的第一批指战员,问他们是怀抱着怎样的思想出国作战的?
——“自己刚刚解放,不能再吃二茬苦!”
——“我们刚刚有了新中国,不能看到朝鲜兄弟的困难不顾!……”
朝鲜人民军的英勇顽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们以巨大的鼓舞。这一段朝中两国人民挫败侵略者的历史,正如后来各国舆论所承认的:朝中两国的子弟兵不是靠着武器的精良,而是由于国际主义的团结,由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崇高思想的统一,才能以克敌制胜的。
1952年底,当我到朝鲜北部碧潼战俘营去采访美军战俘时,生活在那人道主义环境中的美军战俘,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发给他们的蓝色棉衣,对于中、朝军队并肩作战所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神勇,他们虽然不无钦佩,但还傲气未消,对自己军队失败的根由,很不能够理解。同我们中国记者谈话的美军官兵,曾经径直地向我们的志愿军问道:“你们到底是在哪个陆军大学毕业的?”
他们哪里会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智勇的源泉,是由崇高无私的思想所赐予的。当时,在西半球研究东方事态的观察家们,未必能够了解;中国人民的武装部队,正是经历了20年左右长期战争锤炼的“陆军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正要从朝鲜军民同他们亲密无间的协同作战中去取得“优等成绩奖状”。
在朝鲜北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我们访问了我军东线指挥官宋时轮将军。这位志愿军的高级将领向我们谈到了在咸兴地区击败美国海军陆战队——“赶鸭子下海”的艰苦但却光荣的战斗历程。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告诉我们说:只有保持高昂士气的正义之师,才能具有这样的气概!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在1952年7月初到达志愿军司令部,立即发现我军这个高级指挥机关的驻地,也是和朝鲜居民们毗邻而居。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共用一口水井;指挥机关人员洗衣服、看电影、休息时间内的其它文娱活动,都和朝鲜老百姓在一起。我们采访过朝鲜战场的中国记者都知道: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同志在1950年10月渡江作战时,多次和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首相会晤,共同指挥朝中两国军队抗击侵略者。这在中朝两国人民中已传为佳话了。
我们访问过我军西线部队指战员,曾兴奋地同我们谈起彭德怀司令员在赴朝作战的第一次战役中,如何在前锋部队开进途中,亲自向担任截击的主力部队部署作战任务的详情。这大概就是台湾中央社大喊“进抵中国东北不到34英里处”,渡过了“惟一天然障碍”的得意之时吧!就在这时候,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下的志愿军部队同金日成首相指挥下的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粉碎了他们从东西两线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钳形攻势。
直到今天,我们还记得彭德怀司令员在朝鲜战地生活中刻苦自励的轶事。“彭总要把用过了的每个信封,都翻转过来,再用一次”。他参加每一次党小组会,而且,在每次党小组会上,向那些同他编在一起的勤杂人员、参谋和绘图人员,检讨自己的缺点。同志们都认为他过于严格责己了!谁都知道,无论是谁,因工作汇报的原故留在彭总这里吃饭,都吃不到任何一点好东西。不管哪一个炊事员给彭总弄一点好吃的饭菜,他就会挨骂!彭总常常爱说的那句话就是:“你看看老百姓能吃到什么东西,就给我吃什么。绝不许吃得比老乡们好。”
1962年,我们第二次到朝鲜访问,曾去东北部的长津郡下碣隅里的长津湖战场,谒拜了志愿军烈士陵园。那里的朝鲜人民盛情地接待我们。他们动情地对我们说:“我们这里的花朵特别鲜艳,对吗?”“中国反帝战士的鲜血,流在这距离他们自己家乡土地千万里以外的地方,流洒在我们黄草岭上了,你们想想这里的花草和树木,怎么能够无动于衷呢?”
反帝斗争中鲜血凝结的友谊,把我们连接在一起了!30年前冬季的积雪,早已消亡。现在留下的是妩媚的黛绿的群山,它目睹过那场震撼全球的搏斗,有资格充当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人。中朝友谊永世长存!(附图片)
“再见吧,阿妈妮!”
林志常 俞凤楼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黎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