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从今年南涝北旱看水资源的调节利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9
第2版()
专栏:

从今年南涝北旱看水资源的调节利用
李雨普
今年,我国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南涝北旱,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入夏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冷暖气流锋面长期徘徊在江淮上空,出现了南涝北旱。湘、鄂、苏、皖、赣等省大面积受涝,京、津、冀严重缺水,长江洪水超过了警戒水位。多年来兴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在抗御洪涝、干旱灾害中显示出很大威力,军民团结抗洪取得了重大胜利。今年的南涝北旱再一次告诉我们,在我国自然、社会条件下,不存在要不要搞水利的问题,而是如何搞好对水资源的调节利用,更好地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旱涝灾害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我国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降雨分布不均的产物。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端,背靠高山,面临大海,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干寒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气流,与湿暖的太平洋季风往复交错,构成我国降雨的三大特点:第一,地区分布十分悬殊,南方雨多,北方雨少,地区间年降雨量相差几十倍以至上百倍;第二,年际间、季节间变差很大,旱涝规律极其复杂;第三,冷暖气流相撞,锋面一带极易形成暴雨。这三个特点对我国江河安全、工农业发展十分不利。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旱涝灾害频繁。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全国解放,2,155年中,曾发生较大水灾1,029次,较大旱灾1,056次,其中不少年份水旱灾害兼而有之。解放31年来,几乎平均三年就有一次较大的水旱灾害。即使风调雨顺的年景,也有轻度的水旱灾害,受灾面积不下1亿亩。科学发展到今天,通过人为措施改变局部小气候是办得到的,但大面积的降雨分布主要取决于高空的大气环流,目前我们还无法改变降雨分布规律。主要可行的手段,是适应这种规律,因势利导,通过兴修有效的水利,对天然状态的水资源加以调蓄、节制,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水资源较贫乏,年径流总量占世界第五位,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地区分布畸轻畸重。长江、珠江、闽、浙流域人均水量3,200多立米,黄、淮、海、辽流域人均水量480立米,其中海河人均只有200多立米,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即使是我国水量较多的南方,也不是“按需分配”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年用水量约4,000亿立米,预计到本世纪末年用水量将超过6,000亿立米。此外,我国大江大河尚未根治,随时可能决堤成灾,95%以上的水能还没有开发利用,牧区水利任务很大。凡此种种,说明在我国条件下,国家的安全,工农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都离不开水利,我国水资源的调蓄、节制任务甚为艰巨。
但是,对水资源的调节利用,必须十分注意经济效果。建国31年来,我国水利建设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另一方面,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在水利建设中长期忽视经济效果。有的地方兴办水利工程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核算,不顾经济后果,不认真贯彻择优原则,主观臆断、瞎指挥的现象比较严重,办了一些蠢事。
除去人的主观因素外,由于办法、政策、体制不合理,也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水利工程大都具有多目标开发的特点,而每项开发目标的投资回收政策又各不相同。我国的水利投资办法至今仍是一锅煮。水的价格长期背离价值,实行不等价交换,水利投资的效益几乎无偿地给了用户。这既不利于投资的周转,又助长了水资源的浪费,无法用经济杠杆来衡量投资使用的优劣,经营管理的好坏。就说工业用水,由于水价便宜,大量可以再利用的水资源被排入江河水系,造成水源污染。因此,现有水费征收办法亟待改革。
水利投资效果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水资源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助长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无政府主义。各自为政,以邻为壑,造成有的工程修了废,废了再修,有的工程效益互相抵消。我国北方打井是卓有成效的,但近年来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由于缺乏统筹安排,发生严重超量开采,采补失去了平衡,造成许多区域性的下降漏斗。由于水位下降,有的地方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基建和运行投资大幅度增加。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提高投资的经济效果仍然要落空。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我国水资源的天然分布状况,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必须科学地加以调节利用,治国必须治水。第二、在今后的水利工作中,必须十分注意经济效果,除加强水利工作人员的经济观念和提高其经济管理水平外,还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期用同样的投资,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