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风急雨骤更见英雄本色——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残废军人廖贻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9
第3版()
专栏:

风急雨骤更见英雄本色
——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残废军人廖贻训
曾经在50年代初誉满全国的特等残废军人廖贻训,在遭受了二十多年的政治迫害之后,不久前得到平反,恢复党籍,重新回到党的怀抱。
1950年冬天,在战火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年仅19岁的志愿军战士廖贻训身负重伤,在旷无人烟的雪地里,忍着伤痛、饥饿和寒冷,滚爬了三天三夜,回到战友身边。为了抢救这个青年战士的生命,医院截去了他的两只小腿和九个手指。一个对未来充满理想的青年从此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等残废。当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躺在功劳簿上,由国家养起来;一是战胜困难,投入祖国的建设事业。廖贻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抹掉了悲伤的眼泪,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学会了用假腿走路、骑自行车;用仅有的一个大拇指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字。后来他被分配到河北省荣军总校,重新为党工作。
这个真实的故事在当年曾轰动一时。许多人称廖贻训为“钢铁战士”。
1957年,刚刚入党的廖贻训响应党的整风号召,毫无顾忌地批评了党内和革命队伍内部的落后现象。他万万没有想到,几句话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他的团籍被开除了,预备党员的资格被取消了,行政职务被解除了。只因为他是全国知名的荣誉军人,没有给他戴右派帽子;他的妻子李天俐是个品格高尚的共产党员。在他伤残以后,毅然从美丽的江南水乡来到河北,愿终生服侍这个“特等残废”。因为和丈夫志同道合,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降职降薪,下放劳动。从此,这对活跃在青年中间的夫妇无声无息了。
当廖贻训失去了党籍、团籍,同唯一能够倾吐自己内心苦楚的妻子分离,还要照料一个不懂事的幼女的时候,他流过泪,也曾觉得前途渺茫。就在这个时候,他被《红旗飘飘》上的一篇悼念殷绍礼师长的文章深深地触动了。14岁就参加红军的殷绍礼,曾经三次被错打成反革命分子。他不但不怨恨,而且在部队遭到白军包围时,赤手空拳冲入敌群,用缴来的武器消灭敌人,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当时正在迷惑不解的廖贻训,觉得好似输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对妻子说:“党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打错了,孩子也不应怨恨。我们要象殷绍礼同志那样,永远忠于党。”他们相约:要继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党什么时候来审查,都能经得起考验。
廖贻训爽快地接受了领导上分配给他的勤杂工作。他起早贪黑地在传达室值班,收拾阅览室,给同志们送报、送信、送开水。双手失去九指拎不了水壶,就挂在自行车上推着走;用仅有的一个拇指,给大家灌满了一个个暖水瓶,还到机关后院去锄草、垫猪圈。不少同志都暗暗赞许他是压不垮、打不倒的英雄汉。这一年冬天,廖贻训报考了业余大学,决心继续深造。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以优良的成绩获得了文学班的毕业文凭。
在十年浩劫中,保定成了“重灾区”,许多老干部受到无情的摧残。廖贻训所在单位的老经理史殿宝被打成走资派,造反派们决定在全市游斗他。廖贻训不顾“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的“勒令”,毅然挺身而出,到各个门市部说服群众,制止对老干部的人身污辱。在动乱的日子里,许多人都离开了工作岗位,廖贻训和妻子却照样上班。有时遇到武斗,子弹横飞,他们就各找个地方躲一躲,枪声一停,又登着车子上路。有人对廖贻训说:“有胳膊有腿的都造反了,你这残废人还傻干什么?”廖贻训回答:“那些一边高喊革命,一边放下工作不管的人,决不是革命派。”
当着人们打派仗、闹武斗或在忧伤中消磨时光的时候,廖贻训联系当时的形势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这使他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当批判师道尊严的黑风刮到保定的时候,廖贻训就寻找机会到学校,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好好学习。
“四人帮”灭亡了。有人对他说:“听说去北京上访的人问题都解决了,凭你老廖过去的功劳,到新华门前把假腿一卸,什么话都不用说,立即就会有人出来给你解决问题”。廖贻训对这种话,不置一辞。他对妻子说:“党关怀人民,人民也要体谅党;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给党找麻烦!”在党组织为他们平反冤案时,他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而是要求自己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党的政治生活《准则》公布之后,有些单位请客送礼、假公济私等不正之风仍在继续蔓延。廖贻训和周围的同志议论:治理这种“环境污染”,应当人人尽责。他和妻子给自己规定一条纪律: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原则,决不能利用商业工作之便,以国家的短缺物资换取个人需要。他所在的保定市五金公司没有机关食堂,伤残带来的不便,使他比一般人更需要一个煤气炉子。去年冬天,他拿着民政局开的证明信去买煤气炉,对方竟问:“公对公,还是私对私?”廖贻训明白对方的意图,当即回答:“公对公。”他宁可不烧煤气炉子,也不去干那种“私对私”的事。保定市有时蔬菜短缺,廖贻训和大家一样排队。有时站得时间太长,身体支撑不住,他宁可空手回家,也不要求特殊照顾。
最近,当记者访问他的时候,见他还是那样精神饱满,侃侃而谈。特别是在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时,他激动地说:“按着这条路线走下去,我们的党大有希望,我们的祖国大有希望!”
本报记者 赵德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