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领导要改善 体制要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29
第5版()
专栏:

领导要改善 体制要改革
李准
前一段,和文艺界有些同志们见面,摇头,叹口气,没有什么话可说。或者只说一句:“整到一定时候,自然会解决。”这些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文化艺术领导方面,确有些意见,而这些意见又知道很难为某些领导们接受,因此,也只好不说了。这次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央立志改革、充分发扬民主的决心和气魂,使人感动。在全国激起了对四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各条战线风起云涌,确有一种“民气昭苏”、“风樯阵马”的感觉。可是文艺界怎么样呢?大家是引颈张耳想听到些认真改革的声音,但是没有听到很多,当然文艺界人大代表有些同志也提了些意见。还有不是文艺界的代表同志,帮助文艺界提了意见,比如:恢复原国歌歌词等。但比起工业、农业、商业、财政、教育和民族等方面代表的声音,似乎要微弱得多,逊色得多。好象文化艺术领导和体制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了,不需要进行什么改革了。
果真是这样吗?我的回答是:“不!”
我想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考虑一下:
一、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是不是适应了四化建设的需要?二、现行的文艺体制是否需要改革?三、文化艺术方面的领导是不是也同样需要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四、全国四次文代会以来,文艺工作是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还是相反?
长期以来,我觉得我们在认识上有一个错觉,就是“文化先进”论。工业上我们承认落后,农业上也承认落后,科技和教育方面我们也认识到落后了,就是文化艺术方面,好象觉得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听到过电影方面几次出国考察报告,除了技术上一些问题之外,似乎都是没有什么可学和可借鉴的东西。过去十多年,我们总说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大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不说了。可是在文化方面,可能还是以为他们在“水深火热”中,因此,政治上要改革,经济上要改革,科学教育要改革,唯独文化艺术似乎不需要改革,只要高唱阶级斗争的革命歌曲,人的个性就可以得到极大丰富,创造力和智慧就可以得到极大发扬,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经济方法就会源源不断出现。
前几天,报纸上谈到长期以来在教育方面,我们只注意到理工而忽视文科教学,使我们尝到了苦果。可是作为肩负着社会上对人民进行广泛的人文教育的文化部门又怎么样呢?我们是不是认识到李白的诗句、贝多芬的音乐、达·芬奇的绘画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繁荣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一个文化愚昧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建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强国。在十年浩劫中,我国人民所受到的精神摧残是“史无前例”的,自从有书以来,书没有烧过这么多!自从有戏剧以来,戏没有禁过这么多!自从有电影以来,电影也没有禁演过这么多!在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十年灭绝人性的践踏下,人被“异化”了。人的个性、人的道德、人的感情、人的尊严被蹂躏得不成样子了。这些“创伤”,当然需要医治,这就给文化艺术带来了极其艰巨而又非常光荣的任务。不仅要有“春风化雨”、生动活泼的手段,还要有“匡复一代”、“兼容并蓄”的气魄和胸襟。
积怨需要疏导,愤懑需要宣泄,信心需要树立,感情需要舒畅。因为在这一场大劫之后,人们需要说说话,叹叹气,也需要笑一笑。江青把笑声赶下舞台,在“样板戏”里清除笑声,结果,人民群众中的笑声也消失了。一直到现在,有很多儿童因为身心受到摧残而不会笑的例子,决不是一个。
文艺有时候是要起一种“宣泄”作用的。封建时代管文化礼乐的部门还懂得“政通人和”,还懂得“调阴阳”(即调整人民情绪,调整张弛),老是用“堵”、用“禁”的办法,总是和人民群众“拧着干”,是不行的。
拿香港和国外一些流行歌曲在青年中迅速流传这一点来说,原来是毫无准备,继之是惊慌失措。按现在的通讯设备发展条件和我们国家整个的对外政策情况,国外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流派随之而来,是不可避免和势所必然的事。问题是要心中有数和怎样因势利导。首先,要调查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这种“文化需求”来自何种原因?你唱了十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又没有别的东西代替它,他当然要听这些!其次,要相信我们有“坚强的胃”,要相信群众的辨别能力和自然淘汰能力。我们的老祖宗能把唢呐、琵琶、胡琴、浑脱舞消化改造到如此完善优美的地步,也一定能改造流行歌曲。如果把近年来出的那么多新鲜深刻的诗歌,活泼生动的民谣收集起来,谱成曲子,既起到美化人的感情的作用,又起到讽刺时弊的作用,总比到处放“谁来爱我”录音带好一点吧。我们这个工作没有作,而是采取收录音带,禁止销毁的办法,禁得住吗!?
再拿电影来说,3年多来我们出了一些好的影片,特别是去年国庆献礼片,不管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所进展。但整个电影水平没有超过解放后17年时的水准。特别是今年10个月的情况,就更令人担忧。据说各电影厂成立了摄制组又下马的本子,和将要成立摄制组又停止的本子不下10多部之多。这些本子是否都是“毒草”!这些本子是否都无法修改了?停拍这些本子和今年上半年推上去的本子比较,在内容上和质量上到底怎样?我建议可以作个调查,找找原因。我只举一个例子:《电影创作》去年12月曾发表一个《高楼在我们手中》的文学剧本,是两个青年人写的,内容是写反对工业战线上的官僚主义,主题思想和人物描写,我觉得是很深刻生动的,特别是写反对官僚主义这一点,是较早反映了人民情绪和愿望的。如果拍成在今年国庆时上映,是会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可是这部片子没有拍。据说罪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我觉得这两个青年作者是真心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才痛心疾首地奋笔创作的。
类似《高楼在我们手中》剧本这样命运的不是这一个。我们应该打捞打捞这些被沉没的“小船”,并调查一下这些“小船”沉没的原因。
在全国四次文代会前,已明确规定电影剧本的审查权下放到各电影厂,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所作的《祝辞》中明确指出不准对文艺横加干涉,而会后的半年中“横加干涉”的例子却更多起来,这些情况能不令人担忧吗!?
多少年来和多少事例都证明:哪个部门“婆婆多”,好的作品就少,或根本出不来。相反,有些部门没有那么多人去管,却能发展繁荣。近几年来,从报告文学到诗歌,特别是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说达到了30年来空前未有的繁荣局面。四年前,我们当时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作家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从现在看,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解决了。仅就两年多来评选和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来看,不但产生了数量,还产生了较高的质量。全国大型文学刊物已发展到30多种,普通文学刊物一百多种,这些刊物的发行量,有些还在不断增加。有的发行量达到100多万份,阅读文学期刊,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的爱好和风气。
文学创作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电影、戏剧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局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审查电影、戏剧的人要比小说多得多!也就是说那里“带枪的哨兵”太多了。一篇小说写成,两个编辑人员看了就可以发表,一部电影要经过三道、五道、甚至于十道“关卡”,结果是小说繁荣了,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电影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观众怨声载道。
我想,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大胆改革的时候了。我们国家的各条战线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已经出现,作为文化艺术,她应该是这个时代潮流的潮头。如何把文艺工作搞“活”,我想只有认真的改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