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我国水稻土研究取得大批成果 受到十五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学家们的重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0-30
第3版()
专栏:

我国水稻土研究取得大批成果
受到十五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学家们的重视
本报讯 记者蔡名照报道: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国际水稻土讨论会上,我国科学家提交的97篇论文,第一次集中地、大批地向外国学者公布了我国30年来在水稻土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到会的1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学家们的重视。
这次国际间首次讨论水稻土的学术会议,10月19日在南京开幕。我国的于天仁、李实烨、龚子同、鲁如坤、徐琪、肖泽宏、顾荣申7位土壤学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
水稻土是在种植水稻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土壤类型,水稻土研究,对增进土壤肥力,大面积提高稻谷产量有着重要意义。1979年我国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43%,水稻田遍布北国南疆,约占耕地面积四分之一。我国土壤学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对水稻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在水稻土的发生、分类及肥力演变规律、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我国土壤学界的权威学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熊毅教授在向记者综述这些成果时说,悠久的植稻历史,使我国积累了精耕细作、培肥改土的丰富经验。我国土壤学家早在30年代就注意总结这些经验,重视对水稻土的研究,解放以后,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系统的学术观点。他说,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水稻土只是原始土壤的一种利用方式,而我们的科研实践证明,水稻土是一个独立的土壤类型。它经过淹水和脱水的过程,土壤的物理、化学、生化性质都起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人为的作用,如耕作、施肥、排灌等也对土壤形态和性质发生影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土体结构。围绕这一观点而开展的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都具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并且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了可喜的实际效果。现在许多外国学者开始赞同我们的观点了。他说,近几年来,太湖水稻高产地区的土壤发生渍害的恶化趋势,由于这是土壤在高度利用情况下出现的特殊问题,世界上还不多见,我们就此开展的高产水稻土的研究受到外国朋友的关注。
浙江农科院李实烨副教授在大会上宣读了他和南京土壤所陈家坊副教授合写的论文《高产水稻土的肥力特征》,对肥沃水稻土的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们认为,在水稻土肥力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对土壤性质影响逐渐增强,以及作为后果的共性的增多,是水稻土肥力发展的基本特点。肥沃水稻土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求适量协调,并具有良好的养分供应能力和较大的养分供应及储存的缓冲容量。南京土壤研究所徐琪副教授在《耕作制度与水稻土肥力的关系》的论文中,论述了我国土壤学界提出的协调水稻田水气矛盾的观点,他引用大量实验数据说明,排水条件跟不上的水稻田,环境条件和养分条件都出现恶化的趋势,因此,适宜的渗漏速度是水稻高产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一观点打破了“有水就能种稻”的旧观念,被认为是我国土壤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湖南省农科院肖泽宏副教授的《中国低产水稻土的主要类型》的论文,分析了土壤自身存在的限制水稻生长的因子,并提出了改良途径。
参加这次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的我国一百四十多名代表中,90%以上是中青年,他们提交的论文也占论文总数的90%以上。在大会上宣读论文的7人中,有6人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科学家。
曾在30年代担任我国第一个土壤调查机构负责人、并写出第一部中国土壤专著的美国俄哈姆大学名誉教授梭颇高兴地对记者说:“中国科学家的论文非常好,中国土壤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许多很好的土壤学家。”著名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国际知名土壤学家勃雷迪在听了中国科学家的报告后,高举起他们撰写的几部著作,大声地向与会者说:“这几本书里都没有中国的资料,我觉得,现在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