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重庆工业在重建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7-15
第2版()
专栏:重庆通讯

  重庆工业在重建中
江横
曾为中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工业,解放后半年来,在人民政府及西南工业部的领导与扶植下,已由停顿走向重建。
当我从重庆沿着嘉陵江到小龙坎,从北碚沿着嘉陵江到重庆,从重庆再沿着长江到大渡口,看到无数的公私营工厂,齐齐整整的矗立在大江两岸,也看到二十九厂、豫丰纱厂以及私营大明纱厂,天府煤矿等的职工们,在蒋介石匪帮破坏的废墟上,积极的维持生产,进行重建。他们把制成的纱布一包一包的甩出来,把挖出的煤一挑一挑的装到江轮和木船上,把一根一根的钢轨铸出来、轧出来,堆成钢山,使四十年来西南人民渴望建筑的成渝铁路,终于在今天实现了。
抗日战争的数年间,西南,特别是重庆,曾一度成为民族工业的中心。工厂数目,工人人数及动力设备等等,几皆占战时全国总数的一半。据统计,重庆的工厂数,在一九三六年,仅占全省一百十五家的三分之一,到一九四五年各业工厂即达一千一百五十八家(滇、黔、川、康共有五千九百九十五家,而重庆则占五分之一弱),其中主要是机器业占三分之一强。就生产能力看,计有动力机一千九百八十部,一万七千三百七十马力,工具机六千三百五十五部,炼钢炉、炼铁炉、轧钢机各四座,大型纺纱机十五万零五千九百六十锭。过去本国不能做的轧钢、纱锭、汽车零件、汽车引擎、火轮汽缸、火车头、动力马达等等,重庆都能够自造。
但是,这些建立在蒋介石匪帮反人民的军事基础上的工业,随着抗战的胜利,在美货充斥,物价暴涨,成本过高,以及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榨下,使“繁荣”一时的重庆民族工业便陷于停顿和倒闭的状态。解放前又经匪帮的破坏,元气更为亏损了。然而这种惨景,半年来经人民政府的投资(四百五十三亿多元)、订货等等扶植,已经开始改变了因破坏而停顿的状态,逐步在重建着。
先以重工业来说吧!作为工业原动力的电业,解放前重庆公私营公用电有一万一千马力,七个公营自用电厂有一万九千七百六十二马力,五个私营自用电厂有五千八百零七马力,在蒋介石匪帮败退时,大肆破坏,仅二十九厂、长寿电厂、重庆电力公司(公私合营)等七个电厂二万零八百五十马力的机器全部或一部被炸毁了。现经修复的,已有近六千五百马力;正安装和待安装的有二万零四百马力,不久的将来即可超过解放前的原数。五月间实行了统一调配后,已改变了重庆市多年来的分区停电状况。同时,电费也已减少了百分之五,为减低工业成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钢铁机械业方面,抗战时原有四百三十三家,抗战胜利后,除四十九家迁移外,有一百四十一家停工,其余一百八十二家,则陷于半生产状态。职工总人数也由六万五千人减少到三万一千人。如私营工厂中最大的渝鑫钢厂,仅铸制烧饭熬盐之锅与铁钉,顺昌铁工厂把工作母机也多抵押于伪生产局,到解放前夕,仅剩下一百六十五家,而开工或部分开工者仅二十七家。至于公营工厂的机器,仅第五十厂等八家,被匪帮破坏者即达八百六十五部。因之解放初期,无论公私钢铁工厂都陷于停顿状态。到今年五月以后,因接受修筑成渝铁路之工需品和钢桥等订货,公私营钢铁机械厂便有半数以上全部复工或部分复工了。如私营钢铁厂共有十家,开工者六家,半开工者一家。停工者三家。现私营渝鑫钢铁厂等二十九厂已完成一部分铁桥、钢轨和大小钢件。
至于作为工业与交通燃料的煤业亦在恢复开采。嘉陵江区煤矿,在抗战中曾多至一百零一家,煤矿产销量最高额每月曾达九万余吨。计和平、华安等四家公营煤矿(共有职员二百五十四人,工人三千九百六十四人),每月最高产煤一万九千一百余吨,焦炭四千吨,占西南总产量百分之二十二;私营煤矿较大者有天府、宝源等十家(共有职员八五○人,工人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每月最高产量七万八千八百吨,焦炭一千三百五十吨,占西南总产量百分之七十八,其中以天府煤矿产量最大,约占二分之一强。但到抗战胜利后,工厂大多停闭或迁移,需煤量萎缩,煤矿亦陷于停顿状态,每月只销四万吨左右。解放后,因工业交通正在恢复,煤炭销路不旺,经政府先后贷款三十一亿余元,订购煤斤八万五千余吨(私营占百分之八七点四)后,已有六七十家公私营煤矿开工生产,平均月产量六万五千吨。除市场需要外尚过剩一万吨。将来成渝铁路通车,工业交通全部恢复后,重庆的煤业当有广泛发展的前途。今后的基本问题,在于废除把头制度,改进安全设备,发扬工人的积极性,以提高质量和减低成本。
轻工业方面的机器棉纺织业,在抗战时,重庆地区有大型纺纱机十五万零五千九百六十锭,小型纺织机七千八百九十六锭,毛织机八十二锭,织布机一百九十六部,缝纫机一千五百零十部,到解放前夕,除被蒋匪破坏者外,仅有纱锭十二万余枚,也已大部停顿。解放后,经过政府供给原棉、加工、订购,十六家棉纺厂完全开工,约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纺锭开动生产;八家丝纺织、毛纺织厂,因销路问题只有一半开工。实行土地改革后,四川七千万人口即需一千万匹布,依照目前的生产力,还相差太远,因而棉纺织业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现各公私纱厂,正为改善经营管理和减低成本而努力,有九个纱厂已将每件纱需要原棉四百五六十斤,减少为四百二十五斤左右,如再能减少包装水电和冗员的浪费,则每件纱的成本还可减去二个左右的折实单位。如申新有职工一千二百四十八人,勤杂人员即有一百九十人,其中厨房即有七十人,至于领干薪不做工增加成本的现象更为严重,该厂营业课的三十一位职员大部无事可做,工薪却拿的很高。又如裕华纺织厂五名常务理事,每月的车马费即超过全厂职员工薪的三分之一。如不加以改革,势必难以维持。
轻工业中的毛巾、针织、土布等工业,也是在抗战后才发展起来的。其中土布业即由五七六家厂增为二、○二六家,针织业由三千台增为一万六千台,每月产量由五万八千匹增至三十二万二千匹。但在抗战胜利后,在美货倾销下,三业均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解放后,在政府订货扶植下,已大半恢复,土布业一五四○家,织机四、二○八台,开工者已有二分之一强,毛巾业一八五家,开工者一五五家,共有职工一、七○○人,毛织机七四八部,毯子机七八部,月产毛巾四万打,工人已感不足,(被毯月产八千床,则因无销路停工)。针织业一八○家,职工八七七人,机器一千一百部,每台机日产二打,四月后陆续开工,现已大半开工维持。
化工业方面的六家橡胶业,七家制革业,因销旺产多全部复工。十五家酒精业有十家复工。其他如火柴、造纸、肥皂等业,则因生产过剩,虽已有不少开工,甚至有新增设的,但多是盲目生产,尚须组织转业。
食品业方面的碾米、面粉等业,虽在政府加工,订货扶植下,有一部分开工,大部分亦是生产过剩而销路不旺。如重庆米厂有二百多家,二百七十二部机子,月产八十万石,但实际只需十八万石。此外,纸烟业四十一家,大小机器九十八部,月产七千箱,实际二千多箱还卖不了。所以,目前开工或半开工者只有十二家。
目前重庆的工业,正在处于社会经济改组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有三:(一)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业,都在走向恢复或重建,反之,则走向停工或歇业;(二)凡能改变经营方针,改善经营方法,提高品质规格的,就能自力更生,维持生产,甚至有利可图,反之,则维持亦较困难;(三)无论公私营小型工厂,因设备简陋,单独经营更加重成本,所以必须调整,或转业、或联营,才能有助于工业的全面恢复和计划经济的实行。
重庆为西南水陆交通要地,工商业的中心,加以西南天然资源丰富,建设工业重庆,建设工业化的西南,完全具备着优越的条件。只要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度过改组时期中的困难,就能走向正常发展,而有着光明远大的前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