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充分发挥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03
第1版()
专栏:

充分发挥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
本报评论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水利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稳定增产,需要水利设施抗御旱涝灾害;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充足和纯洁的水源;林业、畜牧业、渔业、卫生、航运和旅游等方面,都要求水利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认真总结经验,积极进行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以最小的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水利建设的重要课题。
建国31年来,我国治水的成果,超过以往几千年的总和。目前水利设施已能够初步控制旱涝灾害,基本上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城乡防御洪水。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已争取到31年安澜的局面;长江中下游,今年战胜了25年来最大的洪水;北方大旱,但依靠现有水利工程使灾害有所减轻。全国各地水利设施在保证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已经建成一大批水利工程,又有一支宏大的水利队伍,这是发挥水利经济效益的有利条件。
回顾31年治水的实践,我们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北京市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由于注重调查研究,比较尊重科学技术人员的意见,基础工作扎实,工程配套完整,施工质量较好,运用20年来,多次削减洪峰,保障了首都防汛安全,向京、津、冀供水、发电,每年灌溉农田250多万亩。只密云水库累计减免耕地水淹灾害4,000万亩,所获收益相当于该库投资的二倍。当然,我们也有深刻的教训。“大跃进”时期,由于急于求成,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发生不少问题。十年动乱期间,水利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盲目乱干、瞎指挥、搞形式主义尤其突出,因此虽然也取得一定成绩,但有些工程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造成巨大浪费,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昔阳“西水东调”是最突出的例子。由于违背客观规律,还形成水利基建战线长,尾工、险工多,效益低,甚至搞了不少无效劳动。这些缺点和问题,主要是极左路线和左倾思想造成的,同我们经营管理不善和科学水平不高也有关系。
水利事业上涉天文,下及地理,是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基础事业,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力求发挥多种效益,实现水尽其用,一水多用。无论是国家办的大型水利,还是民办公助的小型水利,都要为改造自然,促进生产服务,讲究经济效益。水可兴利也可为害,水的这种两重性对水利工程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长远与近期,国家、集体、个人和各种效益的关系,搞好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做到合理开发,才能保证效益最大,费用最小。
各行各业都需要用水,都应该关心水利建设的效益。要把用水和治水结合起来,在全面规划,统一管理下,发挥综合效益,改变“喝大锅水”的现象。制订经济管理办法,保证水利建设的效益不被损害,水质不被污染。水是流动性的可以重复利用的宝贵资源,一家使用不当和污染,将影响一条线、一大片,危及一切生物,决不能只从一个单位算小帐,要算全社会获得最优经济效益的大帐。治水与用水是统一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努力,才能将治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等真正结合起来。
狠抓效益要从当前做起。冬季水利建设即将陆续开始。各地要通过总结抗旱、防洪、排涝经验,合理安排近期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经营管理,狠抓工程实效。该停建、缓建的项目,应早下决心停、缓,以免继续造成浪费。近期水利投资要集中使用,优先用于那些水源足、效益大、投资少、见效快的续建配套工程,充分发挥投资效果,不要“撒胡椒面”。社队自办小型水利,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自愿,合理积累,公平负担,力求实效。要保证质量,居安思危,防止千里金堤溃于一穴。
水利建设任重道远,兴利除害非一日之功。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很大,降水在地区和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旱涝交替,灾害频繁,这种自然条件决定了水利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水利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不懈地努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水利,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水利建设效益,提供了根本保证。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力求达到最大经济效果,水利一定能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