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生产责任制与农业机械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03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生产责任制与农业机械化
本报记者 张广友
在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把责任制同机械化对立起来,认为实行生产责任制不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搞机械作业就不能实行生产责任制。这种看法对不对呢?
新情况下的新课题
从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地方主要依靠人和畜力作业,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全部实现机械化,谈不上什么责任制适不适应机械化的问题。有些有机械的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之后,包产范围小,生产分散,缺乏统一领导,可能给机械作业造成了一些不便和困难。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发挥现有农业机械的作用,的确是个新课题。只要加强领导,认真调查研究,是能够找出新办法来的。例如,有些地方为了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效益,统一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包产到组或到劳;有些地方根据机械作业水平,确定包产规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安徽省肥西县合龙大队堰西生产队,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之后,认真研究了如何发挥农业机械作用问题。这个队有手扶拖拉机、水泵、脱粒机、碾米机等机械,由生产队统一管理使用,生产队长直接负责。手扶拖拉机和配套的农业机械固定给两个驾驶员保管、使用。生产队与机手订立合同,实行“六定一奖”,去年这个队用机械犁田、旋耕、脱粒等,工效大大提高。安徽省滁县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社队,普遍建立了合同制,拖拉机按合同规定统一耕种,各包产单位分头检查验收,机耕作业质量普遍比往年提高。
生产责任制有利于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
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公社就是明显的一例。这个公社条件不错,过去“吃大锅饭”、
“记大概工”,年年嚷农业机械化,搞了十来年,耕作水平不到30%。去年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划分作业组,群众积极性高,机械化迈开了大步。他们千方百计积累资金购买农业机械。有的作业组没有拖拉机大家凑钱买,有的社员一下子拿出了六百多元。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全公社新增加手扶拖拉机82台,相当于前十年购置拖拉机总数的63%。现在全公社每个作业组都有一台手扶拖拉机,耕作、运输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从刘家峡公社的情况看,实行生产责任制,拖拉机固定到组,好处很大:首先是利用率大大提高了。过去拖拉机放在大队、生产队,说是“机动灵活”,实际是乱派乱用。因为是属于“大公”的,谁都想找理由揩油,不然,总觉得有些吃亏。“牛”虽是铁的,也经不起这些杂活磨,到真干活时,早就累“趴窝”了。归作业组以后,“铁牛”干的全是正经活,农活忙完忙副业,本组干完帮外组。所以今年农活干得特别快,副业搞得也很好。牛庄大队第七生产队,过去两台拖拉机挣的钱,仅够油钱和修理费。今年,把拖拉机划归作业组管后,除了干好农活外,不到半年就净挣了三千多元副业款。其次是拖拉机的完好率也高了。过去大家用,都不管;现在是精心用,大家管。全社拖拉机完好率达到95%以上。象刘家峡公社的事例很多,而且将会越来越多,应当相信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贯彻落实,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将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的发展,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小脚”穿“大鞋”一定走不快
现在,生产责任制对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也有些人认为,这样好是好,对今后实行机械化大生产不利。
今天,我国农村大部分地方主要还是靠人和畜力耕作,组织生产不能不适应这个现实条件。本来没有那么多机械,盲目地追求机械化大生产的组织,不但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相反地会阻碍和破坏生产。有些群众形象地说:“大脚穿小鞋走不快,小脚穿大鞋也同样走不快。”机械化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的情况下,何必过早地建立那种适应机械化的生产组织规模呢?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甚至是适得其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是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多年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片面追求“大”和“公”,搞“穷过渡”,认为所有制规模越“大”越“公”,机械化速度就越快。事实证明,在生产力的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为地盲目求大,只能妨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的人反对实行生产责任制,说这样作不利于实行农业机械化。其实,那里机械化刚刚有个影子,有的甚至连影子也没有,许多社队“小脚穿大鞋”跑了二十多年,生产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丢掉了时间,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农民为什么要卖拖拉机
一些地方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出现了农民不愿意买、不愿意用大机械的现象,有的甚至封存、卖掉拖拉机。于是,有些人就惊呼“不得了”,“破坏机械化了”。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据我在安徽省了解,拖拉机滞销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特别是普遍推行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以后,拖拉机滞销情况日益突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拖拉机价格贵、质量差、作业成本高、驾驶员服务态度不好、作业质量差都有关系。这些问题,群众早就有强烈反映。说机械化是“买不起、使不起、修不起、惹不起”。这些问题过去就一直存在,但那时由于“吃大锅饭”,不讲经济核算,不要白不要,所以见到拖拉机就争着要,质量再次的拖拉机也剩不下,拖拉机存在的问题被掩盖了。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群众十分重视经济核算,不合算的事不干,不适用的机械不买,拖拉机存在的问题就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不仅那些不十分需要的地方不要拖拉机了,就是需要拖拉机的也要算算经济账了,看看是使用机器还是使用老牛合算。全椒县一位农民说:前些年我们卖了耕牛买铁牛,买了铁牛变死牛,教训太大了!现在,手扶拖拉机便宜些,但一台手扶拖拉机也能买五六头水牛。“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当然不要拖拉机要老牛。有的拖拉机质量不好,零件坏了本地修不了,有时要跑上千里路,花上百元。农民一算账,觉得不合算。另一方面,由于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很多地方出现了劳动力剩余,能不用机械就不用了,于是就出现了不要甚至封存、卖掉拖拉机的现象。
农业机械生产必须适销对路
上述现象说明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群众注意经济核算,关心经济成果,也为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课题。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农机质量,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解决农业机械本身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新形势;而不应当以此否定生产责任制。事实证明,农民不喜欢拖拉机,甚至封存、卖掉,并不是由于实行生产责任制,而是因为有些拖拉机不适应农民需要。在安徽省江淮一带,象抽水机、脱粒机、磨面机、碾米机、喷雾器等机械,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不仅没有封存或卖掉,有的还争相购买。
从各地封存或卖掉拖拉机的情况来看,拖拉机的型号不对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有的丘陵地区地块较小,大拖拉机用不上或者不合算,小型拖拉机还是很受欢迎的。这说明一些地方的农业机械生产存在个适销对路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力量还很薄弱,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急需的生产关键环节上,就必须克服一些地区农业机械生产中的盲目性。
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人们天天想机械化,叫机械化,为什么到现在还化不起来?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极左路线干扰,搞集体贫困的假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这样低,怎么能实现机械化呢?实行生产责任制把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解决了温饱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一定会加快农业机械化的速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