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需要“伯乐加赵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04
第8版()
专栏:读书随笔

需要“伯乐加赵普”
李庚辰
从《续资治通鉴》上,读到一段赵普的故事:
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赵普处在那封建专制制度下,那时君主专制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不管你有理无理,“忤旨”本身就是一项大罪,而赵普又被人们称作“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相,可见他对封建礼教规范的遵守是严格的。然而就在那种情况下,他为了推荐录用一个能“称职”的人才,居然还敢于不仅向皇帝老子软磨硬缠,寸步不让,甚至胆敢冒犯龙颜,据理力争。
于是,也就想到今天作“伯乐”的口号叫得很响了,可是在从事组织、干部、人事部门工作的同志中类似赵普这样的事迹,还没有听到过。相反的例子倒还不少。前几天就听到一位分管干部工作的同志私下叫苦:“好不容易发现个人才,领导一句话就给吹了……”可是,他没有讲“吹”了以后自己怎么办,是象赵普那样抛却私念,坚持正确意见?还是首先想到“乌纱要紧”,因而三缄其口呢?
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的确还不少,不民主、“家长式”的作风还在某些领导者身上顽固地存在着。可是,同赵普那个“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时代比起来,这些阴暗落后的东西在我们社会里的存在毕竟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理直气壮地发表和坚持正确的意见,而不必担心掉脑袋。新时代的赵普不是理应多得多吗?做不到这一点,恐怕主要是缺乏赵普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和坚持原则的精神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