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一个有作为、能为人民做大好事的党中央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给人民带来了“多难兴邦”的征兆 本报评论员就广大读者纷纷来信称赞报纸开展批评发表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06
第1版()
专栏:来信述评

一个有作为、能为人民做大好事的党中央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给人民带来了“多难兴邦”的征兆
本报评论员就广大读者纷纷来信称赞报纸开展批评发表述评
党的五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报纸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渐渐多起来了。报纸批评的活跃,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对党的威信是有益还是有损? 对四化建设是有利还是有害?每当一件重大批评发表以后,报纸就会收到千百件来信来稿。这里摘登几封来信:
报纸开展批评,党委的威信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被揭露后,一位名叫王定的共产党员来信说:“你报社论《再也不要干“西水东调”式的蠢事了》,写得好,写出了多少年来人民心坎中要说的话,是一篇向封建官僚主义者们开火的檄文。这篇社论看来是经过中央书记处过目的,因此,内心窃喜不已。如果真如我所想,那就更是一件值得全国人民庆幸的大事。一个有作为、能为人民做大好事的党中央,出现在全国人民的眼前,给人民带来了‘多难兴邦’的征兆。”
“渤海2号”翻沉事故被揭露和处理后,解放军83023部队欧阳世源同志来信说:“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2号’事故的决定,说明高级领导干部在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也可以受到‘社会舆论同声指责’,而且这种指责还真能起点作用,尽管只是‘解除职务’和‘记大过处分’,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却是‘刑上大夫’的象征和标志,看来‘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还真有希望。有了真正平等的希望,难道还不值得喜吗?”
商业部长搞特权、在饭馆吃饭少付钱的批评发表后,江苏东台县安丰中学郁翔同志来信说:“报纸一到手,争相传阅,街谈巷议:‘嗬,共产党真干了!……’由此我想起前一时期人们议论的信仰危机问题。这不怪大家议论,我们有些干部本人要负责任。他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给党抹黑,给社会主义抹黑。……刑不上大夫,言行不一,人们是领教够了,如今认真地实打实地干起来,怎不使人兴奋?这位部长补交了少付的钱,作了公开检查,这不表明党是有力量有希望吗?”
有一位远在贝尔格莱德学习的留学生朱维群同志来信写道:“在报上读到陈爱武揭发商业部长的错误,心情很激动,这种激动是多年来少有的。这件事典型地反映了国内政治生活的进步,反映了中国青年一代决心改革,决心把中国推向现代化发展轨道的巨大勇气。我们有些人总是唉声叹气,说这也‘没用’,那也‘没用’,中国似乎没有多少指望。可我相信国家会一天天好起来。”
这些都是普通的党员、普通的公民对报纸开展批评的反应。从这里可以看出,报纸开展批评,是很得人心的。它不但没有降低党的威信,恰恰相反,大大提高了党的威信;不但没有减弱群众对党的信任,恰恰相反,大大增强了群众的信任;不但没有使群众丧失信心,恰恰相反,大大提高了群众建设四化的信心。
这一时期报纸批评比较活跃,是一件大好事。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都应当珍惜和爱护报纸批评的势头。广大群众对报纸开展批评很高兴,很欢迎;我们也应当很高兴,很欢迎。我们党有力量,就在于始终站在人民一边。党和人民的关系,主要是支持和领导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要看到,现在报纸开展批评不是多了,而是还很不够;不是没有阻力,在好些单位阻力还相当大。如果不能在报纸上充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谈发扬民主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报纸的批评监督,就不可能对官僚主义进行有力的斗争。
反对官僚主义,一定要在报纸上开展批评
早在1950年4月,党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这个《决定》开宗明义就指出:“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在今天是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因为今天大陆上的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党已经领导着全国的政权,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而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由于这些新的情况的产生,如果我们对于我们党的人民政府的及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公开地及时地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就要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毒害,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
今天重温这段话,很有现实意义。当时我们党在全国掌权才半年多,党中央就如此强调要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此明确地把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同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官僚主义比那个时候大大发展了,官僚主义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经济工作和各方面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成为实现四化的最大障碍。如果不下最大决心克服官僚主义,我们的四化大业就有可能被葬送。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广大群众的痛切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开展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建国初期,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的同志认为官僚主义是要反对的,但是可以采取别的办法,为什么一定要弄到报纸上去批评呢?清除官僚主义确实要采取种种措施。要进行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干部制度等等的改革,要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检查和监督的办法,但是光靠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正是人民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极其方便灵活,又极其有效的方式。官僚主义的本质特点是脱离群众,因此官僚主义者害怕群众,害怕群众的监督,尤其害怕群众在报纸上进行揭发批评。我们常常看到,一种官僚主义现象,上级批评,内部通报,往往收效不大,而一经在报纸上揭露,便能够较快地得到解决。所以如此,是因为一登报,把问题提到千千万万读者面前,就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具有很大的威力。在众目睽睽之下,搞官僚主义的人要是置之不理,托词辩解,推三阻四,溜之乎也,那是很困难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批评都要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有些问题是可以采取内部通报、口头或会议批评等方式解决的。但是,为了推进政治民主化,运用报纸开展批评是越来越重要了。这里不妨再引前述欧阳世源同志来信中的一段话:“按以往的惯例,诸如国务院处分副总理之类的文件,充其量也只能发至县团级,而且起码在十天半月之后才能到达,而且到达县团级的时候往往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肉’都砍得没有了。……但是这次国务院的决定却一改过去的惯例,8月25日通过,26日就出现在各报的头版头条,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享受了过去只有县团级干部才能得到的待遇,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
大家知道,“渤海2号”事故发生后,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石油部领导一直顶着,不作检讨。后来报纸揭露了这件事,社会舆论同声指责,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严格督促下,石油部才作出了比较认真的检讨。这是大一点的例子。再举小一点的例子:《北京晚报》的《古城纵横》专栏经常刊登群众对干部作风、产品质量、商业服务行业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批评,每条不过几十字,多数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些被批评单位在报社核对事实过程中,就写来检讨或改进措施。有的问题多年不能解决,一登报很快就解决了。北京西城区南文昌胡同四号院群众写信向《北京晚报》反映,他们院内的自来水管打开后,水流比筷子还细,人们用水要排长队,找自来水公司,找房管所,都说应归对方管,踢皮球已经8年,谁都不管。这封信于5月30日见报,6月1日上午,市自来水公司经理等人就走访用户,查明原因是井截门年久失修,当时就换上新截门,水流立即恢复正常。就这样,一个被拖了8年的“老大难”问题,几十分钟便解决了。这些事例,并不表明报社本身有什么特殊能耐,而是表明报纸的批评反映了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造成不可忽视的社会舆论,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由此可见,报纸的批评是反对官僚主义的十分锐利的武器,这个武器是其他手段不能代替的。重病往往需要下猛药。现在官僚主义的病根这么深,病情这么重,报纸上的批评多一些,是完全必要的。
没有批评的报纸得不到群众信任,报社不光彩,党委也不光彩
各级党报都是在党委领导下工作的。报纸的批评开展得如何,编辑部有责任,党委尤其有责任。195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曾经提出:“各级党委要经常注意,把报纸是否充分地开展了批评、批评是否正确和干部是否热烈欢迎并坚决保护劳动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评,作为衡量报纸的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报纸的批评确实是这样的尺度。那里党委本身民主生活活跃,党内外民主生活活跃,党委同官僚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斗争坚决,那里的报纸就能比较充分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大胆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报纸就办得有生气,受到群众欢迎。反之,那里党委还是习惯于搞一言堂,思想不解放,民主生活不活跃,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决心不大,那里的报纸就很少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很少开展批评,报纸就办得死气沉沉,不受欢迎。现在就全国来说,报纸的批评确有很大进步。遗憾的是,也确有一些报纸不大开展批评,特别是就重大问题开展批评。应当说,办一张没有批评的报纸,不只是编辑部的失职,首先是党委的失职。办一张这样的报纸,报社固然得不到群众的信任,不光彩,党委同样得不到群众的信任,不光彩。因为广大群众总是如实地、公正地把报纸办得好坏同党委领导得好坏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真心实意地搞改革,搞民主,真有决心克服官僚主义,就不要害怕在报纸上开展批评,而应当积极领导报纸正确开展批评,支持报纸更充分地开展批评。目前在一部分干部中,报纸批评遇到的阻力还很大。要使广大干部象中央决议所要求的那样,“热烈欢迎并坚决保护劳动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评”,首先党委要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坚决做到这一点,为广大干部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报纸要做自我批评的模范
报纸一定要开展批评。在报纸上进行批评是一种严肃的事情,编辑部必须慎重从事。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批评的事实,要尽可能调查核对清楚。对于被批评者来说,不应斤斤计较报纸批评的某些小出入,要虚心接受。对于报纸来说,则应力求事实准确,没有大的出入,直至连小的出入也没有。事实准确,这是决定批评成败的关键。如果批评的基本事实都不准确,那就会败坏报纸的声誉,增加批评的阻力。报纸的批评真的错了,就应当欢迎别人进行解释,进行反批评,报纸本身则应当作出自我批评。在人民内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包括报纸上的批评,要抱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只要批评者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就应当表示欢迎,予以鼓励。林彪、江青一伙搞的那种破坏性的所谓批评,使得许多人至今心有余悸,认为“报纸一点名就完了”。我们要用正确开展批评的实际行动帮助人们消除这种错误看法,使大家认识到在报纸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民主生活的一种正常方式,并且逐渐习惯起来。
当然,报纸工作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不可能完全不犯错误。如果报纸在批评问题的处理上不适当,出了毛病,报纸就应当作自我批评的模范,汲取教训,加以改进。但不应因噎废食,就此煞车。
我们国家面临着政治、经济各方面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必须坚决克服官僚主义这种顽症。这就要求报纸的批评有进一步的发展。本报愿意同兄弟报纸一起,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为充分地开展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提高批评的战斗性和思想性而努力。我们也希望各级党委,以更积极的态度领导和支持报纸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自下而上的批评更好地开展起来。这是形势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利益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