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林密草盛河水清——记延安市碾庄公社治理水土流失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08
第2版()
专栏:陕西通讯

林密草盛河水清
——记延安市碾庄公社治理水土流失的事迹
浊浪滔滔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在高出郑州市1米的河床里奔流。
狂涛拍打着堤岸,发出野兽般的吼叫,仿佛要把两岸的城镇村庄一口吞掉。黄河每年流走加上库坝拦截的泥沙共计22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黄土高原。如何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使黄河下游的河床逐年降低,解除黄河水患对人们的威胁,这是摆在生活于黄土高原上的各省人民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对此,陕西省延安市碾庄公社的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他们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针,综合治理,长期治理,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成为延安地区第一个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公社。
碾庄公社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丘陵沟壑区。一条14.6公里长的主沟横贯全社,203条支沟、毛沟组成一个面积达52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历史上由于长期开荒种粮,山坡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每年从这里向黄河输送着大量的泥沙。
1956年,走上集体化道路的碾庄人民在地、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开始治理水土流失。20多年来,他们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经历了对自然规律由不认识到认识,治理方针由单一措施发展为综合措施的变化过程。最初,人们在沟里打坝拦泥,在坡上挖鱼鳞坑,仅仅局限于工程措施。由于打坝必须占地改路,淤成坝地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许多群众对于打坝能否受益持怀疑态度。
1966年春天,双田大队在拦泥淤成的152亩坝地上播种了玉米、黑麦和糜子,总产竟超过了当时3个生产队的粮食产量总和,其中58亩玉米平均亩产900斤。
这条新闻不胫而走,各队纷纷跑来参观。亲眼看见了打坝淤地能够增产的好处,原来的疑虑消除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群众性的打坝热潮。到70年代初,全社已建成大小土坝288座。
正当人们醉心于打坝时,1972年下了一场暴雨,凶猛的山洪无情地冲毁了144座土坝和大片庄稼。这一年全社秋粮减产20万斤。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公社党委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和队干部对全社的坝系进行了普查。他们发现,没垮的坝周围大多是天然植被较好的荒坡,水土流失不严重,尤其是核桃树塔大队,3条沟的坡梁上长满茂密的灌木杂草,起了强有力的护坡作用,使得雨天流下坡的水量小,泥沙少,因此全队的7座坝只冲坏一座。通过调查,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工程措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抓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那么工程措施就没有保障,减少向黄河输送泥沙和促进农业增产的愿望就必然落空。
从1973年开始,碾庄公社治理水土流失注意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除了每年冬春集中时间、集中劳力进行群众性治理以外,公社还建立了一支负责修建全社骨干工程的常年农田基建专业队和一支以搞好社办林场为主的常年林业专业队。
与此同时,各大队也成立了相应的专业队、专业组。这些农田基建专业队以治沟为主,他们总结了历年打坝的经验教训,按照科学的坝系布局施工,既注意提高工程质量,又注意控制地下水的水位,以防盐碱化。截至去年年底,全社共建成大小坝库190座,共淤地1,600亩;此外,还修成水地、梯田3,700亩,使全社每人平均有了一亩半基本农田。去年全社的粮食产量比1972年增长了近一倍。
各个大队林业专业队以治坡为主。他们既抓育苗,又抓植树种草。几年来,社队的苗圃面积逐年扩大,现在已达158亩,使全社基本上做到树苗自给。
目前,全社植树造林10,500亩,是1972年的12.6倍;种草3千亩,使林草覆盖率达到了18.8%;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24%,占需要治理面积的40%;侵蚀模数从原来每平方公里6千吨减少到4,530吨(山坡上的泥沙流失量比原来减少四分之一)。每逢下雨,坡上的林草控制了大量的泥沙,主沟从沟掌到沟口的10座骨干大坝分段拦泥。祸害黄河的泥沙再也不出沟了。
舒小骅 马 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