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开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13
第7版()
专栏:

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开发
王志光
缺乏自然资源的新加坡,十多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除了由于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外,重视开发本国人力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说过,“人们要根除贫穷,必须根除愚昧无知,必须受教育,在现代工业方面受到训练,成为有用的人材。”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正是把普及教育、培养人材放在发展经济的首要位置。
发展教育事业,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项战略措施。新加坡政府每年拨出大量经费作为发展教育之用。1959财政年度的教育经费是6,300万新元,1978财政年度增加到52,300万新元,20年内,增加了8倍。教育经费是每年国家预算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历年教育经费在财政开支中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2%,最高的1965年约达三分之一。这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加坡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从1959年到1975年,新加坡各类学校的学生人数从三十五万多人增加到五十二万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新加坡教育部长陈庆炎最近提出:“政府在80年代的一项主要任务,便是不只在量的方面,而且要在质的方面提高新加坡的教育水平。”
新加坡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是教育为生产发展服务和因材施教。李光耀总理说,要“通过教学和训练,教导人民掌握各种有关科目和技能,以配合我们今天的需要,并且应付明天的发展。”新加坡从70年代开始改革教育体制,加强技术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学习现代工业技艺的课程,通过教育和训练,使更多的人获得科学和工业知识,培养更多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新加坡除了通过正式大学和工艺、义安学院(相当于中专)培养技术人员外,特别强调通过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教育。早在1960年,就成立了成人教育促进局,任务是提高离校学生的职业训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更迫切要求训练技术人员。1973年4月成立的工业训练局,不仅逐步完善职业专科学校的设备和课程,而且注意对在职人员的训练。1973年9月,建立了全国公开考试制度,那些有经验但没有经过正式训练的工人,通过考试可以获得技能证书。退役军人可以参加全日制训练获得技能,受训期间,国家给予一定的津贴。
1979年,新加坡提出实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朝着精密化、自动化的方向前进,因此,需要更多高技能的人员。去年4月,新加坡将成人教育局和工业训练局合并为工业与职业训练局,统一资金和力量,加速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目前,工业与职业训练局共设有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的课程近60项。其中有商业、美术设计、电子、电器、热焊、金属、铅工、重型柴油机械、建筑绘图等等。在2至3年内还将增设几所专业学校和两所具有高级科技训练工场的职业专科学校。据统计,1979年全国有5,000人进入职业训练所,同时有9,000名学习成绩不大理想的中学生改读技术学校,预计3年后将可培训出6万名工艺学生。
为解决熟练工人短缺和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新加坡还举办厂内训练、海外训练和与跨国公司联合创办职业训练中心。有条件的工厂普遍实行为期2到4年的学徒厂内训练计划,工人“边学边领薪”,既学习工业技术,又学习经营管理方法。国家为这项训练计划给每名工人提供3,000至9,000新元的资金。政府还规定外国投资公司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新加坡工人到其母公司的工厂去进修。国家对到国外进修的学员不仅发给补助金,而且给以旅费补助。目前,新加坡与跨国公司已联合创办了4所训练中心和一所技术学院。这些训练中心的费用由新加坡政府和有关外国厂商共同负担。新加坡认为,这是训练技术人员的一条比较成功的办法。
(附图片)
绿色的城市——新加坡 新华社记者 韩力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