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印度“十胜节”记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14
第7版()
专栏:

印度“十胜节”记趣
詹得雄
每年九、十月份,印度总有接连10个晚上热闹非凡,深夜躺在床上,歌舞鼓乐之声不绝于耳。请教了印度朋友,才知道这是印度教徒在欢庆“十胜节”。
“十胜节”是欢庆罗摩战胜十首魔王罗波那的节日,是印度教三大节日之一。要知道它的来历,还得从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说起。
《罗摩衍那》歌颂的是罗摩的故事。罗摩是十车王的大儿子,品德高尚,武艺超群,父亲准备立为王储。十车王的一个小王后受驼背侍女的撺唆,定要国王立她的儿子为太子。由于国王以前受难时得到过她的帮助,允诺过无论她提两个什么样的要求,他都会答应。现在小王后提出了要求,国王悲痛难忍,也只能践约。罗摩得悉后不但不怀恨,反而劝慰父王,自己甘愿到森林中去流放14年。他贤慧的妻子悉多自愿同往,同甘共苦。不料,到森林里后,悉多被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后来罗摩在神猴哈努曼的帮助下打败了十首魔王,救出悉多。这时14年已满,他们返回京城,恢复了王位。
“十胜节”就是欢庆罗摩胜利的节日,一共要庆祝10天。头9天是到处搭台演戏,印度人称之为“罗摩哩啦”。从罗摩出生演起,一直演到胜利为止。演戏前有的地方还用牛车或象车载着演员游行,前有乐队开路,后有善男信女簇拥,孩子们扮着戏里的猴兵猴将,满街一片欢腾,最后一天是焚烧罗波那的纸人,象征罗摩的彻底胜利。
不到印度,很难想象罗摩在印度人民心目中享有多么崇高的地位。他们在欢乐的时候、悲痛的时候、吃惊的时候、或分别的时候,嘴里总念叨着:“罗摩,罗摩”。孩子们在摇篮里就听父母讲罗摩的故事。
节日的最高潮是第10天晚上,它被称为“胜利的第10天”。这天傍晚,我们应邀到德里开阔的“罗摩哩啦”广场观看庆祝仪式。一到那里,远远就看见3个巨大的纸人,呲牙咧嘴,面目可憎。(见左图)最高那个是十首魔王罗波那,左右两个是同他一起作恶的弟弟和儿子。它们身上糊着大红大绿的纸衣,身体里装了许多焰火和鞭炮。广场周围人山人海,观看演出的罗摩战胜罗波那的那一段歌舞:只见罗摩手持弓箭,步步紧逼,魔王挥舞铁锤,节节败退。等到太阳刚要落山的一霎那,罗摩弯弓劲射,一支带火的弓箭飞矢而去,射中那个貌似可怕的庞然大物。只听得“轰”地一声,罗波那肚内的炮竹爆炸了。顿时火光四起,焰火腾飞,魔鬼周身起火,不一会儿就倾塌了。这时人们欢呼雀跃,拍手称庆。
我曾向一些印度朋友请教,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十胜节”?他们说,首先是宗教上的原因,因为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乃保护之神,可以保佑国泰民安。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印度人民的生活还颇艰苦,但是他们向往幸福的未来。他们从罗摩的经历中得到慰藉:善的总要战胜恶的,好人终有好报。他们从魔王的灰飞烟灭中仿佛看到一丝希望之光,尽管它来自幽微朦胧的彼岸世界……
(附图片)
准备焚烧的十首魔王罗波那和他弟弟、儿子的纸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