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罗马——意大利游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15
第5版()
专栏:

罗马
——意大利游简
刘白羽

罗马,我心灵上的罗马!年轻时我 唱着“黑暗快要收了,光明已经射到古 罗马的城头”的歌想念它,而今天,我要投身于它的怀抱,新奇、敬仰、爱慕,我的心情十分微妙。感谢主人作了精心的安排,到罗马,住的是达·芬奇饭店。文艺复兴三杰(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仅仅这些名字,已经使我心头
荡漾着幸福之感了。走廊上,餐厅里,到处都悬挂着芬奇的素描画。我的房间里挂的是一幅少女的头像,灵活而洒脱的线条,勾画出青春的微笑,这是芬奇的微笑,文艺复兴的微笑,意大利的微笑,……
按照约定时间,刚吃罢早饭,安娜就出现了。安娜是一位年轻的、有成就的汉学家,她翻译了鲁迅的书。她是一个热情而爽朗的人。当我们跟她走出门口,湿淋淋的地面说明黎明时洒过阵雨,而现在阳光特别明亮。登上游览车,安娜就说:“这几天罗马都下雨,今天却晴了!” 意大利语本来动听,安娜讲话又朗朗如清泉流水,语声中还夹杂着笑,又笑得那样天真,这使我那悠然故国之思的肃穆心境,一下变得活跃起来。
到处都是古城残堡的罗马,给太阳照得象披着一件灿烂的新装。我们先到了圣彼得教堂。司汤达写过:“这座大教堂现在的大门口倒可以当作一个戏院的入口”。这话对我来说,很合适,因为我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圣殿,而是作为一个博物馆。我迈进大门,进入一个迷人的艺术之宫。但,我们还是先在教堂前的广场上留连一阵吧!教堂十分巍峨,特别惊人的是教堂两翼上半拱形的四排石柱,使教堂显得格外壮观。这柱廊是罗马城建筑师贝尔尼尼的杰作。广场中间,高耸着埃及方尖石碑,它本来装潢着太阳城赫力阿波里斯,古罗马皇帝把它搬了来,安放在广场中心,确实使圣彼得显得格外的庄严。当年凭着木架、绞索,把巨大的石碑竖立起来是艰巨的,这是隆重的宗教仪式。在这样的仪式中,谁说句话就是犯罪,可是有一个人眼看绷得紧紧的绳索要断,就喊了一声。由于这声喊叫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这个人也就没受到惩罚。
听着嘹亮的钟声,走进圣彼得教堂,恍如面对着一座高山,觉得人是那样的渺小。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教堂,它的高度只比埃及金字塔少5米。里面象幽深的森林一样,到处都是精美的雕塑。安娜带我们到费勃莱圣女玛丽亚小祭坛,找到了米开朗基罗的《母爱》。这是米开朗基罗25岁时的作品,但他已创造了一座艺术的高峰。圣母玛丽亚横抱着从十字架上取下来的耶稣的尸体,她右手搂着耶稣上身,左手微微伸开,低首望着儿子,从整个神态流露出无限的慈爱与悲哀,那样含蓄,又那样动人。凭借着小祭坛朦胧的光线,那光洁圆润的雕塑显出活的生命。米开朗基罗这个作品在这里展出之后,立刻受到外国来访者赞扬,那时米开朗基罗尚未成名,有人说是米兰的戈波的作品。米开朗基罗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夜里他拿着凿刀进入教堂,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圣母玛丽亚胸前衣带上镌刻着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就这一件艺术品已经满足了我的美的享受的渴望了。
安娜又带我们看了教堂中心的大祭坛。祭坛是贝尔尼尼设计的,是拿从万神庙取来的黄铜铸成的,祭坛上的穹顶则是米开朗基罗的创作。从穹顶周遭的玻璃窗上投射下来的一束阳光,把祭坛照得黄灿灿的,那样辉煌。
我们穿过许多古罗马的建筑,下了车,走进一条小巷,到了那渥辛广场。这个广场不广,妙在场中心那座石碑四周有巨大石雕,流出四股喷泉,象征着尼罗河、多瑙河、恒河、巴拉那河四大河流。这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广场静静的,只有一些鸽子在踱着,飞着。无数喷泉装点着罗马,水晶般透明的花,几乎在每个街角都有,潺潺流水在阳光里变幻出霓虹般颜色,透给人清凉和幽静。

台伯河亘古不息地流过罗马,凯撒看过它,斯巴达克思也看过它,它那褐黄微绿的急流,现在还是滚滚向前,在阳光照耀下,波光荡漾,有如无数细碎银片在水面上回荡。
我们追寻古罗马踪迹,来到莫尔西亚山谷中的大角斗场。
有人说:“谁要不到大角斗场,谁就等于没到罗马。”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当我站在淡黄色巨石砌成的宏伟的圆形建筑面前,我仿佛一下回到古老的往昔,仿佛听到角斗士短剑相击铿锵作响,我的心头掠过一阵轻微的颤动。我静下来默默地站立了一会儿,那高耸的围墙,历尽风霜,残缺不全,不免令人肃然起敬。我觉得它好象是活着的正在沉思的巨人。我不愿惊断巨人的沉思,悄悄放轻脚步,从一个拱门进去,走上两层石阶,在我面前豁然展开古色斑斓的圆形广场。据司汤达记述,这广场可容纳107,000观众,周围有半公里之阔,是罗马第一个国王老泰尔克维尼乌斯为纪念耶路撒冷的毁灭而建筑的。圆场底层中心,是角斗士与猛兽搏斗场地,地面早已破坏,露出了关野兽和关角斗奴隶的地窖。四周一层层看台,一直排列到顶。强烈阳光把每块石头都照得发亮发热。我奋力又爬上两层,去看了石头雕塑的“包厢”,这就是当年古罗马最高执政官、元老们的座位。抚摸着那古老石墙,你可以想象当年贵族们身上红宝石、金纽扣的闪光。他们正是从这儿,凭视角斗士和猛兽在死亡线上搏斗厮杀、热血飞溅而纵情欢笑。我但愿从久远历史深处吹来的风,已吹逝了那吃人的年代,而让这森严的古建筑艺术长存。罗马人说:“大角斗场存在世界就存在,大角斗场不存在世界就毁灭了。”
从大角斗场出来,站在门前高地上,正好一览古罗马广场中心。在森然罗列的残垣断柱之间,两座小山上还残存着两座圣殿,一座是方顶,一座是圆顶,都围绕着整齐的圆柱,这一切之上,仿佛还飘浮着古罗马的繁华梦。
我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我从遥远亚洲来,怀着敬仰之心,想追寻到奴隶时代起义英雄斯巴达克思的痕迹。当人们告诉我,这大角斗场不是斯巴达克思角斗之处,我是多么失望呀!可是当我沉默不语、无限怅惘坐在缓缓行驶的车上,安娜突然指着窗外说:
“斯巴达克思在这里!”
急忙看时,那已是一片荒凉的空场,只在一角上残存着一座小小危楼。这使我立刻想到意大利小说家乔万尼奥里在《斯巴达克思》一书中所写的斯巴达克思的一段话:“我希望毁灭你们这个腐败的罗马世界,希望在它的废墟上看到各民族独立的花朵。……我希望用压迫者的血来偿付被压迫者的呻吟,我希望粉碎系在罗马的胜利之车上的不幸的人的铁链。……我希望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的照耀,可耻的奴隶制度在地面上消灭!我一定获得自由,我渴望自由,我要争取自由……”
是的,这儿的一切已荡然无存,历史竟残酷地磨平一切,但是广场上的萋萋芳草不正闪露出亘古不灭的斯巴达克思精神的火花吗?
罗马在一片起伏山峦之中,我们登上一座山顶,上面满是桔林,桔子开花时,这儿一片浓香,这是游罗马的人必到之处,因为从这里可纵览全城。我深深感谢罗马的太阳,它象火一般炽热,将罗马照得如此明亮。我屏住呼吸,想把罗马一下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整个罗马城有一个统一色调,是一座橘红与桔黄的城,使你感到庄严、宁静。在这彩色背景上,我看见高耸空中的加里波的的雕像,他率领红衫志愿军,经过胜利与失败、失败与胜利,终于实现了意大利的独立与统一。加里波的骑在马上,他说过:“不得罗马,决不生还。”现在,这座雕像凝然遥视着远方。这一刻,我的头脑中突然出现一种奇异的幻想:在这个伟大爱国者背后的橘红与桔黄,都象火焰一样在微微拂荡——整个罗马象火焰一样在微微拂荡……

一位艺术家说过:米开朗基罗的出现,象飓风一般把意大利的那种沉静和优美的艺术风格吹走了。带来的,则是豪壮的罗马风格的艺术,它显示了古罗马的后裔——意大利人的英雄气魄。
我在达·芬奇饭店幽静的房间里,温习着米开朗基罗动人的经历。因为,不了解米开朗基罗的心灵,也就无法了解他的艺术的伟大,意大利的伟大。米开朗基罗的伟大悲壮之处,来源于他的现实生活。当西班牙王与教皇克雷门提六世联合进攻佛罗伦萨时,诞生于这个城市的米开朗基罗与人民一道进行了反侵略的战斗。他成为战斗的一个指挥官,他用雕塑人的灵魂的心,构筑了保卫人的灵魂的防御工事,可是,佛罗伦萨终于陷落了,米开朗基罗又被迫为他的仇敌克雷门提六世从事艺术工作。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受着屈辱与羞恨的袭击,这使他的杰出的艺术创作,发出了无声的呼啸,这种强烈的心灵的震撼,体现在西斯廷教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上。
我们到西斯廷教堂,先看了名震全球的穹顶画《创世纪》。他的画一完成,整个罗马的人都蜂拥而来,到正式揭幕时,世界各地许多人都赶来观赏。米开朗基罗以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完成了不是神而是人的创造。我又挤过摩肩接踵的人群,立在高五丈阔三丈的《最后的审判》大壁画前,久久凝视不能离去。一种强大而猛烈的艺术力量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身。我除了目不旁瞬的凝视外,还能想什么呢!?画的中心是站在云端的耶稣高举有力的右手,在发出最后判决:右侧下面这一大群人象是被判为永远幸福者,他们络绎不绝向上飞翔,升入天堂;左下侧则是被判落入地狱去的犯罪者,纷纷下降。这充满二百多裸体的形象,恐怖与希望交错,就象乌云与阳光的交错一样,处处在颤动,处处在闪烁——突然,象有一道强烈阳光照亮我的双眼:这是控诉。这是人与神、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搏斗。米开朗基罗借教堂壁画,强烈地画出失去自由而狂乱的人的战斗。
下午,我们到新罗马城,在作家出版家协会的招待会上,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作了一个讲话:
“罗马,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星。
“如若没有文艺复兴,我们不知道 人类将处在一个什么境地。现代文明,追根溯源,我们应该向那些伟大先驱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中国作家与意大利作家的会见,意味着两个古老文明古国的新的拥抱;我想这也意味着欧洲与亚洲的文明的拥抱。在古代,经过漫长的‘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传入意大利;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光辉也照耀到了中国。我觉得早有一种友谊之路,在精神上已经穿梭般地把我们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了。历史与地理,不论怎样都不能把友谊之路隔离,而且与日俱增。当中国人民处在抗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的搏斗给了我们巨大支援。友谊之树是常青的,这常青之树应该长出新的枝丫。
“我要说,我们是怀着敬仰与虔诚的心情到这里来的。我永远记得:但丁大气磅礴、如火如荼地抨击黑暗残暴的诗句;芬奇说过:‘让劳作跑到思考之前的人,一定是个拙劣的画家’。他的神奇的绘画,表达着活生生人的思想;米开朗基罗充满英雄精神的艺术,宛如怒涛一样袭击着我们的心灵;是佛罗伦萨桂冠诗人彼德拉克,首先提出‘人学’和‘神学’相对立;他们都歌颂人,人的自由。正是这种哲学、文学、艺术的魅力,象阳光一般吸引着我们到这里来。他们开辟的道路是无限广阔的,我们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为了驱散乌云与暴雨,邪恶与罪孽,为了创造更加灿烂的新的文艺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永远记得,意大利作家工会总书记雅科在这会上讲到发展意、中作家永恒友谊的美好的讲话。
当我们从招待会出来,驶车经过圣保罗门,我看到古罗马断墙上镶着一块块石牌,在下面墙脚下,放着一个已经枯萎了的花圈。我问安娜能不能看一看,她立刻叫司机停车,我们走到跟前一看,大理石牌上镌刻着一行字:
“纪念43年9月10日抵抗运动中牺牲的烈士”
安娜告诉我:“9月10日,就在圣保罗门这里,开始了打击希特勒的第一战。打了两年,我们才取得胜利。我们的总统佩尔蒂尼,就是当年游击战争的组织者之一。”安娜平时快乐的声音变得庄严肃穆,她指着另外一面,说:“你看,在那个小金字塔后面,埋葬着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德国法西斯占领了罗马,蹂躏了罗马,也就践踏了、刺破了意大利每一个人的心。我们在流血啊!德国法西斯在罗马进行的大屠杀,非常冷酷,非常残暴,有一次把几百人绑上炸药,一起推到一个大坑里炸死了……”
“这地方在哪里?”
“在郊外。”
这两天一直沉默而又勤劳地陪伴我们的司机从旁插话:“不远,我们到那里去。”
我的心是激动的,无意之间,我看到人民的意大利,战斗的意大利,从斯巴达克思到这些战斗者,从米开朗基罗到这些战斗者,从加里波的到这些战斗者,中间贯穿着一座精神的桥梁。如同去访问我自己经历过的战场,当汽车在相当远的一段途程中行驶,我的血好象凝固了,我的心好象静止了。这时,天已黄昏,整个罗马沉浸在苍茫暮霭之中,只有一片夕阳把西天照得血一样鲜红。我们来到郊外,远远看见有三个白色巨石雕像耸立前方。三个人被捆绑在一起,每个人都仰望着长空。一股英雄气息把我惊醒,我跳下车来。由于时间已过,铁栅门上挂了一把大铁锁。但我们总是到了这里——阿尔别地内街174号,这座英雄墓地。我看到门口石牌上镌刻着:“纪念为祖国独立自由牺牲的烈士”——这是一句诗,一句最强音、发出千千万万意大利人心声的诗。雕塑是1950年树立的,作者是菲利甫·利恰。我通过铁栅看到里面300多个墓碑上面,覆盖着一整块平方的墓顶,它象征永恒的团结,永远的战斗。
当我们顺着公路向市区行驶时,忽然出现一个奇异景象,两边都是辽阔原野,左面一轮圆圆明月从山顶上升起,在一条平行线上,右面悬挂着同样一轮圆圆的垂落的太阳。这是罗马最后留给我永不磨灭的印象,日月同辉,罗马永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