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阅读
  • 0回复

王老显周和边区印刷业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6-11-14
第2版()
专栏:

王老显周和边区印刷业的发展
展潮
王老显周五十大寿之日,和他长期相处的工友们,热诚的为他祝贺,他们写道:“他的心血脑汁,和边区每一个出版业上的成就是分不开的”。永兴印刷公司党的支部,则以显亮耀目的字体写着“党之光荣”!这对于作为人民出版家的王老显周同志来说,确是受之无愧的。
记得,一九三八年冬天,敌人后方第一张铅印品——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启事,从晋东南一直贴到黄河边,直贴到平汉、同蒲沿线敌人的据点里;一九三九年元旦日,四开版的华北新华日报如期和读者见面了,这大大的兴奋了敌后的军民。当时主持这张报纸印刷事宜的,正是王显周同志。王老本是一位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好教师,他对出版印刷业原是一个门外汉。但他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在党的领导下,排除困难如期出版华北新华日报。不久,一个大的、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困难,又摆到他面前了。当时由于活版印刷的结果,把一副新五号铅字磨平了!把刚换上的一副老五号宋体字又磨平了!最后,连仅有的一副老五号仿宋体铅字也快要磨平了!报纸印刷模糊不清,热心的读者们,一次次的来信询问,甚至于责备。但是在敌人重重的封锁下,这困难当时几乎是无法突破的,印刷情况是愈来愈恶化了。这时王老日夜思虑,寻求解决困难的门径,他“不耻下问”,到处寻师访友和工友们研究,他听到老工人张建功谈到外边的铸版印刷术,他着迷似的开始试验了。好多人却劝他别枉费功夫,甚至还讥笑他说:“外行!外行!!”当王老提议用别的原料来代替雁皮纸和云母粉打纸版的时候,有些人更笑得合不拢嘴说:“哼!人家都不用做买卖啦!”但王老并不因这而气馁,仍以他当年在理化试验室里的精神,一直摸索着坚持着,他终于发挥了最大的创造才能,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黑夜,他第一张土造的十六开纸版告成了。接着他又铸了一张铅版,连同大样一齐送到社长室里。当时何云同志见了,几乎兴奋到“手舞足蹈”的程度:而一些思想保守的人却仍怀疑着这种纸版的效能,正说着“打一小片刷刷倒还可以,一上机器就不行啦”的时候,王老的土造铅版竟然上了机器,焕然一新的报纸印出来了。为此,朱总司令曾给予王老以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当这种纸版被用各种方法传到重庆新华日报总馆的时候,大家都把它当作珍宝来欣赏,公认是印刷界的重大贡献。的确,经过这以后,使许多敌后新兴的印刷业,得以免除一大困难,使生产量迅速增长。后来土造纸版业的继续发展,乃至完全不用雁皮纸代用品的旭光连纸、毛边纸不用云母粉代用品滑石粉、土制云母粉,而代之以纯粹土产的麻纸与浆糊;打版时不用布片;以铜浇版机代替钢浇版机;甚至用木头或石块来顶铁烘版机的缺额,都是集体创造的过程,但王老却仍不失为带头的人。
假使翻一下晋冀鲁豫边区印刷史的话,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段材料:冀鲁豫日报的标题字,太岳新华日报全部铅字,乃至晋察冀日报初期的一部铅字,都是出自华北新华日报工厂。这都是得助于王老土造纸版的成功,它使华北新华日报、新华书店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保证,腾出那架产量有限的铸字炉,去扶持其他工厂的发展。
解决了铅印品模糊不清的毛病;纸张和油墨的问题又被提出来了。尤其一九三九年七月敌人占领长治,实行“囚笼政策”后,纸张和油墨的来源奇缺,但报纸却不能不出版。王老为此曾花了半月时间,亲自设计、测量、督工,直至完成了敌后第一个水力造纸厂为止。到四○年夏,王老后庄纸厂出产的纸张,已占报纸全部用量二分之一,成本却比外来的低一倍。以后在王老积极推进下,使因战争分割衰颓下去的民间造纸业重新振作起来,为边区的印刷业服务。据初步统计,今年边区一级和太行新华日报所用的一万块纸(每块一千张)中,土产纸要占十分之八。为了解决油墨困难,王老从向堂铺战役胜利品中,找到日本人汽车的齿盘,配上其他零件配制成一部畜力油墨机,又用松烟代替油烟(南方出产的桐油烧成),麻油代替桐油,从山上寻找到的土豆子,从铅灰中炼出密陀僧,造成有名的“新华油墨”。这种油墨占今天边区铅印品用量的四分之三,太行、冀南则纯粹用此。这种新华油墨的制造法更传播到晋察冀等解放区。
纸张、油墨可以自力更生,但是敌人“扫荡”摧残的扰乱却无法避免,而当时的华北新华日报更是敌人摧残主要目标之一。在这紧张的岁月里,王老正担当着管理资材的任务,他到处布设着小型的掩蔽的仓库,使印刷器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一九四二年五月反“扫荡”后,正当敌人大吹把新华日报全部摧毁的时候,经王老和其他同志悉心掩藏着的机器材料,又被刨挖出来,照常出报。同时他又帮助建立不久的野政印刷厂,把敌人烧毁的两部半机器,改制成一部四开机。这部机器今天仍在永兴印刷公司照常地工作着,只要你稍微留心,便可以看到它的胶杆全是重配的,很多机件的部位都变动过的,而轮转不休的桃轮,却是用铁边镶成的木头。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革命老人,我利用短促的一天,在机器间,在工人宿舍里,跟工友,跟职员干部们闲撩。我发现每个人都那么热爱着王老,亲切地谈论着他的一切。排字工人张九龄说,自己过去最爱发脾气,跟谁都合不来,可是王老总是很耐心地劝导自己说:“你看,又火了!发脾气不顶事!”再次冒火时,便自然而然想起这位慈祥长者的面容,坏脾气也就逐渐被克服下去了。会计李英说:当她初到新华书店工作时,错把王老当成总务科的赵有恩,她绝不会想到亲自看问她们的这位慈祥长者,就是总经理。这位革命老人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更成为工人干部们传颂的佳话,你随便遇到印刷厂任何一个大人小孩,他都会告诉你王老的从山上研究出来的“黄心棒”,比麻杆还要亮;或者是他种的西红柿,比生产展览会上的还要大。这种科学的精神,使他精通印刷业务上各种问题,了若指掌,致使思想保守不好说话的小炉匠韩金生老头,也不得不赞叹王老说:“我是将才!掌柜却是个帅才!”并且在王老的开导下,小炉匠的头脑也逐渐活起来了,开始学习掌握科学的修理方法。对于革命工作的态度,王老更有着自己的一句格言:“不怕工作小,只怕干不好。”因此抗战开始的时候,他以一个中学教员,甘心情愿地当晋南干校一名油印员。一九四四年书店大部干部整风,没有人当校对(坚持工作病了),他便在炎热的天气里当校对,同时又兼带给病号看病打针,有时甚至亲自去替整风班烧水作饭。今年五月里为了出版人民日报,他担负起组织永兴印刷公司的重担。为了使报纸如期出版,他亲自去邢台买木料监工把工作房修好,又为了减低生产成本,他节衣缩食,出门不坐汽车也不骑牲口。他不只一次的嘱告大家:说到优点切不可有半点夸张,他说自己在印刷业上,即便有一点点成就,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和大家研究的集体成果。他在答复询问他某项成绩的原因时,只是这样短短的两句话:“第一不怕困难,第二不怕困难,第三还是不怕困难”!结束此文的时候,让我向这位“三不难”老人致敬,并祝他健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