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一本探索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新书——薛暮桥同志新论文集《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18
第5版()
专栏:书评

一本探索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新书
——薛暮桥同志新论文集《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评介
孙连成
薛暮桥同志新的论文集——《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下称《问题》)一书,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薛暮桥同志继去年完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重要著作之后,又进一步深入实际,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的成果。本书对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它是一本有参考价值的好书。
《问题》一书指出,目前首先要把国民经济调整好,体制改革要稳步进行。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基本建设战线仍然过长;一些品种、规格、质量不合需要的长线产品仍然在盲目生产,库存积压过多;一些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创外汇多的短线产品仍然不能从投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方面得到优先保证,国民经济长期严重比例失调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扭过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当前仍然要下大力气进行调整,调整和改革要结合,改革应当有利于调整,在调整中改革体制。调整是要自觉地调整比例关系,使农轻重和工农业各部门能够比较协调地向前发展,使积累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不可能设想,在国民经济结构很不合理的基础上会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协调发展,会使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应有的提高。调整还是经济改革的前提条件。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体制改革是难以顺利进行的。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如果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燃料、动力、原材料供应短缺很大,企业有了自主权,生产也难以正常进行。同时,国家对企业的考核制度、物质利益原则、奖惩制度、经济立法等,都难以实现和执行。当然,要搞好调整,也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为着调整和整顿,有些方面必须加强集中管理,使我们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可能放手进行,目前我们体制改革的步子只能走小一点,稳一点,先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但是,能够改的还是要改,尤其是那些对调整和整顿有好处的改革。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完成前,改革应当同调整配合起来进行。
《问题》一书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全社会占有,没有商品交换,没有货币。但是后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而是在中等程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国家先后取得胜利。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不但存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还存在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和少数其它所有制。在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必然起调节作用,国民经济必须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不发展商品经济,不利用市场的作用,就不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和分配,以及人民生活,不能没有计划管理。但这种计划管理,又不能离开市场调节来实现。一方面要计划管理,一方面要通过市场调节,两者的关系怎样处理?作者指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不宜片面强调计划调节,也不宜过分强调市场调节,致使国家计划失去必要的控制作用。”“所谓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并不是这些产品计划调节,另一些产品市场调节,而是许多产品都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计划调节。”国家应该控制什么呢?“一是建设规模,二是人民生活提高的幅度,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要统筹安排。”根据30年的经验,按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积累率在25%左右或稍多一点,可以高速度发展;超过30%,就要比例失调;达到40%,就要倒退。粉碎“四人帮”后,本来应该休养生息,调整比例关系,可是1978年又来一个“跃进”,积累率达36.5%,比例失调完全暴露出来。这次调整比较快。调整方针是提高人民生活和压缩基本建设。这种压缩积累、提高消费的调整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国家20年来在人民生活方面的欠账是要还的,还账时候当然要增加消费,减少积累。要有几年消费增长速度超过积累才能还账。”“今后几年国民收入增长主要用于改善人民生活,包括多建住宅,经济建设规模不能再扩大。”只要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安排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安排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工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等,做到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应平衡、外汇收支平衡,其它工作放手让大家自己去办,出不了大乱子。
《问题》一书还指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制要按照商品经济原则进行改革,从分配和流通两方面进行。过去一年的体制改革试点,大体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从分配方面,兼顾中央、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发展生产、增加盈利的积极性;二是从流通方面,在统购包销、计划分配上打开一个缺口,逐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生产和需要相互脱节的情况。这两方面都已开始收到相当的效果,今后要沿着这个路子继续进行。
扩大企业自主权,就是要承认企业的相对独立性,这是我们整个经济改革的基础。要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税代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试点工作。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同时,还要酝酿和逐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象计划、物资、劳动、物价、银行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不仅仅是企业利润分成问题,主要是扩大职工管理企业的权力。这个改革是根本性的。所有企业都要实行民主管理,发挥工人的主人翁作用。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是企业的权力机构。
为了把经济搞活,还要进一步改革流通制度。改革流通制度,办法是增加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使产需双方有可能直接见面。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要有一点竞争,非此不能打破国营工业、国营商业的官僚主义作风。为此,要恢复货栈、代理商行、交易所等多种商业形式,恢复银行原有的各种业务活动,便于资金周转。第二,建立经济中心,发展跨省公司。这些经济中心是随着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形成的,它是符合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在这些大的经济中心之下还有许多比较小的经济中心。各经济中心根据地区特点,也可以成为某几种大宗产品的集散地。这些自然形成的经济中心同行政区划不一样,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各地区可以建立生产上的联合。工业先进地区可以到其它地区、其它省市,利用外地外省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进行人力、技术、设备、冶金等投资,建立联合公司,这对工业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都有利。过去通过财政拨款支援落后地区,不能解决技术问题,所以跨地区联营效果可能更好。
建立经济中心和发展跨省公司,从长远来看是缩小地区差别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形式是打破条条分割和块块封锁,从行政管理变为经济管理的有效办法。
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要改革行政体制,精简行政管理机构,改变以党代政等不合理现象。党着重抓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政府多为发展经济服务(如市政建设、生活福利、文化教育等等),不要越俎代庖。
总之,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分散的企业,一个一个独立的企业组织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加上行业组织,加上经济中心,加上主管经济部门的统筹协调、监督、服务,使我们经济结构充满活力,这就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脉胳和轮廓。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问题》一书对我国当前经济中的劳动工资、劳动就业、价值规律和价格政策、工商关系、社队企业等重要问题的一些探讨和论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问题》一书缺点也是有的,正如作者自己在《前言》中指出的,“重复地方仍然不少”,“而且重复部分的提法不尽相同”。这一方面反映作者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说明,作者有些论述还不是很完善的,还是可以商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