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原则和现实——访欧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19
第7版()
专栏:

原则和现实
——访欧随笔
王揖
瑞士主人给我们安排的第一个日程,是访问瑞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它成立于1863年,主要任务是营救战争中的伤病员,协助交换俘虏,寻找失踪者。因为它是红十字会的鼻祖,瑞士人对它很引为自豪。在日内瓦,还有一个国际红十字联合会,成立于1919年。目前,有106个国家的红十字会是它的会员。它的主要任务是救济自然灾害的受害者。
两个组织都强调它们的原则是:人道、公正、中立和独立。应当肯定,它们确曾为人类作出过不少贡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目前在30个国家有派出机构,它的查人局拥有5,000万张人名卡片,可见其工作的繁重。
但是,他们的原则并非到处都受到尊重。在我们问到柬埔寨的情况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在柬泰边境有派出机构,对难民提供粮食和医药。对民柬士兵,则根据中立原则,只能提供医药。在韩桑林统治区,也是这样。我们问道:“据外电报道,韩桑林的士兵经常公开抢劫或者化装难民骗取你们的粮食,怎么办呢?”他不无感慨地回答说:“一般说来,从服装上就可以区分出民柬士兵和难民。可是在金边统治区就有些困难了。我们虽然有所调查并派人监督,遗憾的是仍然不能制止你们所说的那种事件。”
可见,中立和公正,在现代都不是一纸宣言能保证的。在有些时候、有些地区,它经常遭到出人意外的破坏。不管你怎样宣称不偏不倚,而受害的往往是弱者。在这种情况下,原则和现实往往会产生尖锐的矛盾。
瑞士是有名的中立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未被卷入。但是,他们面对现实,却不无隐忧。瑞士国防部的一个材料中写道:“我们的时代是侈谈和平的时代,也是诉诸武力最多的时代。要捍卫独立和中立,必须有武装。”因此,他们十分强调“武装中立”。
瑞士只有常备军3,500人。他们“武装”的重点放在民兵方面。20岁至50岁的人都得服兵役。开始集训17周,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再复训一次。平日,枪支子弹各自带回家去。据说,这是因为国家小,如果战时临期发枪,敌人可能已经深入了。而照目前的办法,一声令下,48小时内就可动员65万按一定建制组成的武装士兵。
民兵制在瑞士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民防则是二次大战后搞起来的,而且是真正的“深挖洞”。我们参观了规模最大的桑伦贝格掩体,它由一些又长又宽的隧道和高达7层的地下建筑物构成,整整修了6年。其中有防原子弹和毒气的可靠设施,有21,000张床位,有3个医院,有可供3万人3周用的食品和饮料。瑞士民防从1951年开始兴建,计划到1990年,将使600万人都有地下掩体,总投资预计67.5亿瑞士法郎。
我们还访问了国防经济办公室。它的任务是储存战时民用物资,包括石油、原料、大米、糖、咖啡、医药等等。目标是保证战时6—12个月的消费。
瑞士广大群众是拥护“武装中立”原则的。一位民防工程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道:“阿富汗霎那间被占领的教训,我们非常重视。”但是,他们担心青年一代。由于没有吃过战争的苦,现在生活又很富裕,这一代人对国防不大关心。一位会说中国话的青年教师告诉我:“我们不愿意打仗,打起仗来,我没处可躲,而且会丢掉一切”。但愿这只是少数青年的看法。
在布鲁塞尔,我们访问了北约总部。过去,他们只接待成员国的记者,不久前向日本、印度开放了。我们是第三个访问它的亚洲新闻代表团。接待我们的是新闻官德容,荷兰人。他介绍了北约成立经过和它的原则:防御和缓和。他说:“苏联领导人每天都在分析我们北约合作与团结的程度,离间西欧和北美的关系,想导致一个没有防务的欧洲。对我们来说,没有防务就没有安全。”
在回答我们的提问时,他简要地谈到北约的防御计划:早在60年代,就提出了要作常规战准备。当时计划装备65个师,二分之一是装甲师。去年,又决定了要进一步现代化。可是迄今只装备了28个师。
“这是不是削弱了你们的防御力量呢?”我们问道。他急忙而又严肃认真地说:“如果你们离开这里时带走的印象是北约没有力量自卫,那就非常遗憾。我要强调地说:北约是有足够力量的。”但是,他也不无感慨地说道:“北约的理想是保持东西方均势,而这种均势在目前是非常脆弱的!”
为什么呢?他解释说:当前困难是一些人太依赖美国的核力量,而不注意加强自身的防务。例如一些国家借口经济困难,急骤削减国防经费,有的只占预算开支的3%……。
访问北约总部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尽管他们渴望着用均势来求缓和,但这个原则实行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德容先生颇有感慨地指出:“欧洲没有勇气改变这种状况。”这种状况究竟会继续到多久,就有待于未来的现实来作出回答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