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美日之间的汽车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21
第7版()
专栏:

美日之间的汽车战
由于石油涨价和通货膨胀,日本的小型汽车近年畅销美国,使美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了很大影响。现在美国汽车工业正在力图振兴,改造汽车的设计与工艺,推广小型汽车,决心在八十年代重振旗鼓,同日本打一场“汽车战”。刘宓庆
最近,美国电视屏上几乎每隔一、二小时就会出现一组推销美国汽车的广告。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汽车公司正不惜工本发动强大的推销“新型小汽车”的攻势,矛头所指显然是针对日本的同业。
近几年来,日本小型汽车畅销美国。在今日的美国汽车市场上,进口汽车(主要是日本的小型汽车)已占明显优势。被称为“美国工艺技术之冠”的汽车工业一蹶不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在今天通货膨胀犹如脱缰之马的西方世界,任何汽车制造商都要面对一个基本的现实,那就是:汽油已从二、三十年前的二、三美元一桶、十几美分一加仑,涨到32美元一桶,1.34美元一加仑,而且今后肯定还将继续上涨。在汽油如此昂贵的情况下,汽车的耗油量与销售量成反比,这一必然趋势就成了支配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正是这个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敏感的因素,决定了日美汽车业的盛衰。
长期以来,美国汽车制造业对这个基本因素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敏感性,缺乏迅速作出调整的能力。美国四大汽车制造托拉斯(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汽车公司和克里斯莱汽车公司)在1973年以来所谓“中东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下晕头转向,至1975年汽车出售总量从1,260万辆下降到只有1,000万辆,亏损几十亿美元。但是,美国汽车工业的决策人并没有从这三年的下跌趋势中获得重要的信息,仍然死抱着传统的、过时的观念,即所谓“大车赚大钱”。美国人经常嘲笑那些底特律的大亨习惯于呆在自己的“老大王国”里自满自足,对变化中的外部世界置若罔闻,总认为汽油价格上涨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素,“不变的市场法则”仍然是美国人对大型高级轿车的偏爱。由于坚持这种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美国四大汽车公司到70年代结束时面对着的不是什么“大钱”,而是一大堆存货。具体而言,从1979年1月到1980年4月,美国汽车销售额已下降40%,导致4万多技师和职员被解雇。
其实,这里的问题,许多普通的美国人倒是看得很清楚,有人说:“传统的偏爱必须有钱包来支持”;有人说:“豪华的汽车不能靠空油箱来开动”。70年代末的美国顾客的皮包里已经装着一大把帐单,他们已经不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地讲排场的“纽约客”了。人们趋之若鹜的是那种只需要3分钟就可以灌满油箱、跑上一百多英里的日本小汽车。据计算,美国大型轿车一加仑汽油平均行车里程为12英里,而日本小汽车一加仑汽油最高行车里程可达37英里,日本车胜过美国车约3倍。在使用美国汽车的情况下,目前美国交通费按平均每行车一英里即耗费18.5美分计算。这显然是一个一般人不能不考虑的数字。
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畅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价廉物美”。据美国零售汽车商估计,日本小型轿车比美国大型轿车平均售价低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就质量而论,美国大型轿车一般说也不如日本小型轿车。
此外,日本汽车制造业在财政上比美国汽车工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日本汽车公司得到日本银行的有力资助,可以随时充实和更新设备,提高汽车的设计和工艺水平,增强竞争力。但是美国汽车公司却只能依靠联邦政府提供有限的财政支援来摆脱危机。汽车工业由于得不到财界的及时资助,就大大减少了抵御危机的能力。现在各美国汽车公司都已意识到美国汽车工业“老化”的种种问题,都在指望政府介入汽车工业的振兴,以抗衡日本的竞争。
显然,对美国汽车工业来说,要抗衡日本的竞争决非轻而易举的事。这里涉及到工业结构、管理体制、设计思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美国汽车工业扬言80年代是“决战时期”,美国汽车制造商已决心重振旗鼓打一场“汽车战”。其目标是“从头到尾”改造美国汽车工厂,改革设计和工艺过程,大力制造小型的、省油的、高质量的所谓“环球轿车”。通用电汽公司拟在80年代中期制造出电动高速汽车,并计划在90年代使十分之一在美国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使用电动引擎,以适应能源短缺和改善环境的要求。
面对美国汽车工业的迎战,日本汽车工业当然不会等闲视之。日本两大汽车制造托拉斯丰田和日产公司正在加紧研制类型和款式更多、更新、更为精巧省油的轿车,这种轿车将以操作方面的高度电子化为目标。可以预料,到80年代中期日美汽车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