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直书杂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21
第8版()
专栏:

直书杂议
石肖岩
文史资料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革命史资料》第一期上,有两位领导同志的题词,令人深思。一个是徐向前同志所题:“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一个是陆定一同志所题:“写革命回忆录,不自我吹嘘,不文过饰非,给后代留下实事求是的好榜样,让后人得到真实可靠的知识和经验。”两位革命老前辈的话,归结起来,似可为两点: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史记事,不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二是要有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尊重史实,不阿不媚,不避不讳。
此两点,十年动乱中自不用说,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指鹿为马的事随时可见。就今日看,也很有现实意义。就其一说,仍有些人不尊重党和革命的历史,不问每一事件产生的具体条件和背景,一味要求按照“形势”需要,跟“潮流”,甚至把严肃的历史科学当成了随意摆弄的玩具。就其二说,有的同志撰写回忆录,编辑史料书刊等,只敢写溢美之词,不敢正视一些失败的教训,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上,涉及某位同志有过“小失”,只要他如今还在领导岗位上,就不敢言明。更有一种怪事,比如写某个反面人物的历史时,涉及了另外一些人,本来不属于这些人的错误,亦无批评之意,也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
撰史难也!但是,心胸开阔,尊重史实,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为数也不算少。历史上除人所皆知的司马迁外,唐太宗可算作一个。据《资治通鉴》载:“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唐太宗的度量可算够大的了,但是,事情并未完了。当时有的人一面出来吹捧他“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如要看史官撰述,必定都是美言;另一面又说,“若以此法传示子孙”,他们“或非上智”的话,岂不使史官“希风顺旨”,或者相反,“不免刑诛”。软硬兼施,想劝太宗改变主意。但太宗坚决“不从”。后来,房玄龄等人将一部载有太宗杀其兄弟建成、元吉“语多微隐”的《今上实录》奉于太宗,太宗阅后,“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并说:“朕之所为,……史官何讳焉!”
唐太宗的此番言论,今日读来仍令人痛快。对于夺位杀兄的讳事,他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不纵容别人伪造,且不容别人造半点虚假,确是有一点胸怀的,可使今人得到某些启示。
直书杂议,话归正理:写历史,应该是存真求实,既不造神,也不造鬼。英雄人物是有血有肉也是会犯错误的人,反面人物亦是生旦净丑各有特色。每个人,包括高级领导人在内,都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史料。封建社会里史学几乎成为统治者的奉承学和拍马学的丑恶现象,不应该再在今天出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