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留些“艺术空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22
第8版()
专栏:艺术杂谈

留些“艺术空白”
吴士余
近代画家黄宾虹有句画诀,曰:“知白守黑”。也就是说,“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示出灵空不刻板”。这立言警策的画诀道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当代著名山川画家陆俨少就很擅长这种技法。他善于在黑中留白的强烈对比和相互衬托中,蕴蓄着无尽的画意,以独特的“留白”技法开创了一代新画风。每读他的画,就会滋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和对画面意境的翩翩联想。
以无胜有,以虚寓实,这是艺术辩证法。陆俨少的山川画之所以具有震荡心灵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的“留白”绝技唤起了观赏者的丰富联想,在虚拟的“艺术空白”中想象出神奇的云彩、烟雾、川泉,来补充画面的意境和气势。这种在审美想象中获得美的愉悦,更能增强作品的美学价值。在文学作品里,“空白”常常是寄寓深邃意境的点睛处。《太平广记》中《平曾》条,曾记载唐人平曾所献的《白马》诗。其中有两句妙句:“雪中放出空寻迹,月下牵来只见鞍”。诗人写白马却不写白马本身,只写雪与月。在马蹄印与马鞍之间留出“空白”,让读者去嚼味、思索,用想象来补充白马的形象美,使读者“感觉”到白马活在雪地之中。可见,读者在“艺术空白”的感觉中体验的美要比直观中的美更含蓄、更凝集、更强烈。一幅意境浓重的国画,一部颇令人耐味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文学艺术家千方百计发挥他的想象力,去发掘隐藏在生活中不易发见、不易道破的本质特点,曲折地揭示事物内在的美感;而且也要求文学艺术家能运用独创的技巧来扣发读者的想象力,调动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来补充作品的艺术意境。当两种想象力融洽一起时,便会产生出强烈的思想、情绪的共鸣。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魅力。
如果说,生活是蕴蓄作家的想象力的土壤,那末,他设置的“艺术空白”,也应该是激发读者想象的一块“弹跳板”。没有这块跳板,读者的想象力就不能从作品中“跳”得很高,他们的审美感受也不会得到升华。故事影片《早春二月》的结尾处理,编导就是设置了“空白”,给观众以展现想象活动的契机,以此来深化影片的主题。影片以陶岚追赶萧涧秋,奔向拱桥结尾:陶岚沿着一排篱笆急速地跑着去追赶萧涧秋。陶跑上拱桥,一步步拾级而上,火红的身影越来越小,银幕上留下一片晴朗的蓝天……这个尾声寓意着觉醒的一代青年将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去。故事结束了,但这个“艺术空白”却激起了观众的新的审美活动,去寻味萧、陶的人生命运和结局。影片中的艺术形象,也就有了反复玩索的艺术魅力。
黄宾虹先生说得好:“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文艺作品精心设置“艺术空白”,这不仅体现了艺术家想象的本领,而且也是引起读者审美想象的重要关键。这对改观目前文艺创作存在直、浅、露的弊病也是攸关重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