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访新兴石油之国墨西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25
第7版()
专栏:

访新兴石油之国墨西哥
本报记者 张振亚
进入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人们最深的印象之一是汽车多。大街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上下班时间,汽车堵塞得更厉害。有人说在墨西哥城行驶的小汽车有200万辆,但别的墨西哥朋友说,超过300万辆。
汽车多似乎和这里的汽油便宜有关。墨西哥的物价同它的北邻相比,很便宜。但最便宜的要算汽油:一加仑只卖十四、五个比索,合美金70美分左右,而美国的汽油每加仑超过1美元20美分。西欧国家更贵,大都在两美元以上。汽油便宜,购置汽车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汽油便宜是同近年来墨西哥石油产量的增长分不开的。4年前,它的石油产量只占世界第15位,现在已一跃而居第五、六位。1974年墨西哥日产原油64万桶,今年超过230万桶(编者按:每7.3桶等于1吨),几乎等于6年前的4倍。据说,1982年年产油的指标,今年就能实现。
石油是墨西哥民族的骄傲,它是摆脱各种经济困难、实现国内经济大发展的支柱。在我们的要求下,墨西哥石油公司决定派一架小飞机送我们到东南部参观它的新海上采油区:坎佩切湾的坎塔里油田。
清晨,为烟雾笼罩、群山环抱的墨西哥城,很快就在飞机机翼下消失。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就在千里之外的塔巴斯科州靠近坎佩斯湾的一个绿草如茵的小机场上降落了。这里显然是海上油田的供应基地。在公司的办公大楼和机场周围,穿着制服的飞机驾驶员、石油工人和职工在又湿又闷的亚热带暑气中忙碌地进进出出。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个不停,震耳欲聋的直升飞机在机场上此起彼落,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我们稍事休息后,就改乘一架直升飞机,向北飞往茫茫大海。
我们在波光粼粼的平静海面上飞行了十多分钟后,仍然一望无际。油田究竟在何方?正在狐疑之间,远处出现了几处冲向天空的红色火焰。接着一大片星罗棋布的井架展示在我们面前,形成一幅宏伟的图案。这片油田只有两年多历史,就具有如此规模,确实不是简单的事。
直升飞机把我们送到正在出油的一个燃烧着天然气的井架平台上,然后就忙着飞往其他平台去了。我们沿着油滑的金属梯子下到井架的中层。发电、采油、油气分离等生产车间都集中在这里。分离后的原油经海底输油管送到80公里外的岸上,天然气则由于未铺设好海底管道而在井架上烧掉。我们站在这座比20层楼还高的巨大井架上向蔚蓝色的海面望下去,略感眩晕。在碧波冲击、海风吹动下,仿佛井架也在移动。海上采油的工程技术难度比陆上采油要大得多。油井的管理、维护和操作也更为复杂。正是因为这样,井台上的一位墨西哥工程技术人员颇为自豪地首先就告诉我们,这里的一切操作、管理,统统是由墨西哥的技师和工人负责。看来,他的话并未夸张。
事后才得知,我们参观的这个墨西哥坎佩切湾的海上油田,已探明的储油量超过了100亿桶。它是70年代发现的世界石油储量最大的三个大陆架之一。其他两个是英国的北海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北坡。不过,这里的海水深度只有英国北海的三分之一。气候和环境条件也远比其他两个油田优越得多。墨西哥石油公司特地让我们参观它的这所油田,绝不是偶然的。
我们未来墨西哥之前就听说,墨西哥的石油工程设计已经享有国际声誉,看了他们的海上采油,这印象更加深刻了。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墨西哥大概是唯一可以不依靠外国石油公司自己来进行勘探和开发自己的石油资源,并输出石油技术的国家。
直升飞机又把我们从出油的这座井架带到一个专门为采油工人提供舒适的膳、宿、文娱活动和良好医疗服务的大井台。这里有漂亮的宿舍、设备齐全的医疗室、阅览室、电视室……特别是食堂,既宽大又整齐清洁。食品供应则五花八门,举凡水果、饮料、香肠、牛排、米饭等等统统都是自由取用。采油工人在一天辛勤劳动之余,无疑可以在住、食和娱乐休息等方面从这里得到充分满足。
在这个井台上,我们遇到一位瑞士籍老专家。(这是油田上碰到的唯一外国人)从他口中得知,这架设备齐全的井台起名“木星”,是墨西哥石油公司为改善这里海上油田工人的生活,两年前特地从英国的北海油田拖来的。这位瑞士老专家就是和这架井台一块儿移到墨西哥来的。
从这个井台上我们还得悉,每当气象预报可能出现飓风时,海上作业的采油工人照例是全部都撤到岸上以避免伤亡事故。
由此可见,墨西哥石油公司很重视职工福利,他们并不提倡蛮干,而他们的石油事业的发展也丝毫不因此而减色,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