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切勿因人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25
第8版()
专栏:

切勿因人废言
刘鸿仪
当年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硬要在山上屯军,结果使街亭失守,害得诸葛亮不得不冒险使用空城计,北伐无功而返,马谡本人也丢了脑袋。如今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的某些负责人拒不接受刘学的几次建议,硬要拖航,结果酿成72名职工死亡、国家直接损失三千七百多万元的惨祸,他们自己也受到了应有的国法制裁。这类事件,非常值得深思。
既是良言,为什么不被采纳呢?确实颇为耐人寻味。不妨假设把地位调换一下:如果王平换成诸葛亮,刘学换成海洋石油勘探局负责人的顶头上司,那么其言是必定会受到重视并得以贯彻执行的,结果自然会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
如此看来,“言”原来还是有些奥妙而复杂的:其价值则取决于言者的身份和地位。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在封建专制时代,不仅最高统治者皇帝是“金口玉言”,即使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对普通老百姓都握有生杀予夺之权。这且不必说了。问题是在今天,这种封建专制的余毒仍然在某些人身上散发着霉味。这种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刚愎自用一言堂,独断专行瞎指挥,对别人的意见,不是首先冷静地思考其是否合乎实际,认真地分析其有无道理,而是另有一套因人废言的标准:普通群众或官卑职小资历浅的,人微言轻,自然不在话下;与自己观点不同,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一见就反感,一听就刺耳,更加不屑一顾;曾经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本来就有戒备与厌烦情绪,避之而唯恐不远,哪还会加以理睬?于是乎,尽管你的意见再合理,他都可以统统拒之于大门以外。
鲁迅先生当年对因人废言的思想作风非常反感,他曾经打过一个极其生动而深刻的比喻,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看,这是一种多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概和“多难兴邦”有同样的道理,在人才问题上,也往往是“多难兴才”。虽身处逆境而仍胸怀大志,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但是,怎样创造一个使他们的奋斗成果能够得以发挥作用的环境、气氛和制度,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遗憾的是若干年来似乎约定俗成地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人要是政治上一受到挫折,立刻就被打入“冷宫”,即使有了价值很高的发明创造,写出了不朽的著作,也无人敢于问津,更不用说去组织推广和出版发行了。据报载,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伟长在被错划为右派之后,尽管写了许多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也只有束之高阁而已,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才与世人见面,一耽误就是二十年。假使不因人废言,岂不是大大有利于加快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建设事业的进程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