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认真总结历史的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26
第5版()
专栏:

认真总结历史的教训
刘宾雁
有些历史事实很值得深思。文艺界的伤筋动骨在各行各业中是最早的。新中国成立不过一年,对萧也牧同志的小说(还有电影)《我们夫妇之间》和影片《关连长》等文艺作品的批判就开始了。接踵而至的便是全国规模、持续很久的对于影片《武训传》的大批判。“心有余悸”的那个“悸”,从这时候就开始了。艺术生产力遭到破坏,要比工农业生产力的破坏早上七、八年。到了林彪、江青一伙制造的十年动乱期间,当经济遭到最严重的破坏时,土地毕竟还要长出点庄稼,地下还要冒出点石油,而文艺呢?它只能是产生空白。为什么艺术生产遭到左倾路线的破坏最早、最严重?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打倒“四人帮”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两年,成果喜人,而文艺的体制改革问题却至今毫无动静,这有点不好理解。
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将一切“统”得死死的、管得严严的和“包”得全全的,在经济领域里已经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了,在艺术领域难道不更是如此吗?
在一个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下,社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等)往往被变为“一元化”领导机关的一个个部门,以致丧失其作为群众组织或社会团体的特性。意识形态各部门则被当作贯彻“领导意图”或一个时期中心工作的工具。小说最好象报纸那样直接地得心应手地把某种思想“贯”下去,报纸最好象党政文件那样纯粹而单一地转达领导的要求……结果就使大家都变成一个面孔,一个声音,党的真正的领导作用却反而削弱了。就算这一切都是党的工具,要发挥工具的作用,也不能抹杀它们各自固有的特性吧。
作为精神劳动中最复杂、最纤细的一种,作为意识形态中最生动、最丰富的一种(因为它不是现实的抽象物,而是透过艺术家个人的感受、思想感情和想象而直接显现出来的生活),艺术活动具有强烈的个性,独创性和自发性,因而它最不能忍受首长号令和行政指挥。经济活动是以比精神简单得多的物质为对象的,它有一定的工艺规程或生产方法必须普遍遵守,它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不得任意违背。尽管如此,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者的内在活力和主观能动性。对于艺术家说来,难道不是更加如此吗?
当物质生产者的积极性遭到挫伤或限制时,他仍然能够生产,只不过效率较低,产品较少而已。一个艺术家失去创作冲动时,他就连一件艺术品也生产不出来。
艺术生产需要更多的自由。列宁是懂得艺术和艺术规律的,他在同蔡特金谈话时说:“每个艺术家和一切自命为艺术家的人,都有权自由地从事创造,按照自己的理想而不听命于任何人。”
列宁逝世后不久,俄共(布)中央通过的《关于党在文学领域中的政策》的决议,概括了列宁时期党的文化政策,同30年代以后苏联的文化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决议中的一项是:“在这个领域,党必须赞助各色各样集团和流派的自由竞争。除此以外的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将是衙门式、官僚式的错误作法。同样,不能允许任何集团或文学组织,依靠法令或党的决定而合法地垄断文学出版事业,……对于任何集团,即使是思想内容方面最无产阶级化的集团,也不能承认其垄断权。这种垄断只能意味着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破坏。”
是不是就不要党的领导或指导呢?当然不是。只不过领导或指导的方法和内容同我们后来所效法的苏联的体制大不相同罢了。列宁和俄共(布)中央历次阐明和实行的,主要是两条:一是给艺术家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各种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就是我们党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所说的“当好后勤”吧;另一个,就是对于艺术家的错误进行令人信服的而不是命令式或老爷式的批评。目的始终是要使艺术家创造出更多的艺术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