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尼日尔——西非新兴的产铀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1-28
第7版()
专栏:

尼日尔——西非新兴的产铀国
杨贵兰
非洲中西部有个国家,其气候炎热干燥,在它那126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大多数地方覆盖着漫漫黄沙,干旱、病虫害和鼠害经常袭击它的农牧业,使那500多万国民时常面临饥饿的威胁。然而70年代以来,自从它那沙漠下的铀矿被人发现之后,人们便对它刮目相看了。成群结队的西方实业家纷至沓来,随着铀矿的开采,大批大批的美元流进了财政部门的钱袋,当年被称为“前途渺茫的沙中之国”现在突然显得前程似锦,并开始日益富强起来。这个国家就是尼日尔。
尼日尔的铀矿储量很大,目前探明的就达20万吨,而全世界已知可采铀矿储量总共只有200万吨。尼日尔的铀矿开采量逐年增加,1972年以前每年约为410吨,1972年为867吨,1978年则为2,200吨,这一年,全世界的铀矿总产量为3万多吨,尼日尔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南非和法国的第五大产铀国。尼日尔的铀全部供出口。现在,它的铀矿砂已经取代了花生和牲畜而成了国家的主要出口物资。随着铀矿砂出口量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尼日尔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加。1974年铀矿收入为4亿西非法郎,1977年猛增到105亿西非法郎。巨大的铀矿收入改变了尼日尔财政长期拮据的状况,自1976年起,尼日尔已不再需要法国的财政补贴了。
随着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尼日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已由1974年的120美元增长到1977年的190美元,职工的最低工资在最近5年内增长了330%,由每月的5,200西非法郎增加到了17,180西非法郎。
铀带来的巨大财富并没有使饱尝旱灾缺粮之苦的尼日尔政府和人民“重铀弃农”,它只是为尼日尔政府和人民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金。
尼日尔是一个农牧业国家,全国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它地处撒哈拉沙漠南部,全国60%的土地是沙漠,30%是草原牧区,农业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0%。1970年开始的西非5年大旱,使尼日尔的农牧业遭受了重大损失,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72%,主要经济作物花生的产量只及正常年景的四分之一,牛损失了60%,羊损失了37%,1974年全国缺粮30万吨。尼日尔政府和人民深切地体会到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国家元首孔切反复强调发展农业,指出“解决吃粮问题是头等优先工作”。他亲自率领政府部长、高级官员到农村视察,了解农村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农民积极生产。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尼日尔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资。1979年的农业预算比1974年增加了8倍,1979年—1983年五年计划期间对农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7%,同时,尼日尔政府还扩大农业信贷,增加化肥、农药和农具供应,结合救灾向农村免费供应大量种子。近年来,尼日尔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民垦荒,一方面有计划地在尼日尔河两岸和乍得湖畔兴建水利,建设农垦区,并建立了几个较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79年比1974年增加了10万公顷,1979—1983年的五年计划规定每年开垦荒地1,000公顷。此外,尼日尔还在全国各地大力打井,以便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等问题。
为了减轻农牧民的负担,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尼日尔政府于1977年取消了实行60年之久的农牧民人头税,并逐步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1972年每公斤小米、高粱和花生的收购价格分别为12.5、10和16西非法郎,而1978年它们的收购价格便分别增长为40、30和45西非法郎。孔切主席最近宣布粮食的收购价格还要继续提高。
由于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尼日尔的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孔切主席于今年10月上旬宣布,1979年尼日尔的粮食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仅小米和高粱则达175万吨,比1974年增加了1.1倍,比丰收的1978年增加了10%,从而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的愿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