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阅读
  • 0回复

治碱植棉能手赵金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01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治碱植棉能手赵金聚
74岁的赵金聚是山东曹县治碱植棉的能手。早在60年代初期,赵金聚就开始了碱地植棉的实践。为了掌握土壤里所含的成分,在没有化验条件的情况下,老赵用嘴巴尝土。摸清了“盐地咸,卤土苦,硝土凉,碱地辣臭”的特点。为了探索盐、碱、卤、硝在土壤里的运行规律,他经常蹲在地里,边观察,边分析,一蹲就是大半天,又逐步总结出了“七月八月地如筛,盐碱卤硝上不来,九月十月碱上来,三月四月最厉害”和“冷出硝,热出盐,不冷不热就出碱”的规律。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到70年代初,赵金聚终于摸索出了“起碱拔毒,开沟引碱,沟底点种,双株留苗,雨后扎锄,截碱保苗,松垄平沟,阳土还家”等一整套碱地植棉的成功经验。1971年,他所在的苗庄大队,皮棉单产达到了141斤,省、地、县多次推广了赵金聚治碱的经验,省和中央等新闻单位也多次宣传报道了苗庄大队碱地植棉的先进事迹,还拍摄了科技电影。
1978年春节刚过,年过古稀的赵金聚,在县有关部门支持下,打起铺盖卷,来到了以重碱窝著称的青岗集公社。
老赵走一村又一村,细察看,勤询问。当他走到徐桥大队,只见一个个盐土堆接踵并起,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几株枯萎了的碱蓬棵迎风颤抖。老赵自言自语道:“虎大肉才肥哩,这重碱地才有干头。”他选择徐桥大队做了基点,第二天,老赵把铺盖卷一捆,就搬到了徐桥大队。
当社员们听说从外地来了个降碱的能手时,老赵已经下地了。他仍然凭“口腔化验室”,对徐桥村南120多亩盐碱地所含的成分,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当大地寒气仍在袭人的时候,徐桥大队开沟引碱,沟底点种棉花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赵金聚从天明到天黑,脚不停,手不闲。干部社员担心老赵累垮了,每天送3个鸡蛋,让他补补身板骨。10天过去了,120亩棉田,整好了地,点上了种。人们走进老赵屋里,掀开竹篮一看,30个鸡蛋原封没动。这一年,徐桥大队荒芜多年的重碱地,破天荒长出了一地好棉苗。
赵金聚在推广碱地植棉经验的过程中,不光有股子实干劲,更注重培养人才。在徐桥大队3年,他培养了20多个技术力量。回乡知识青年小韩,虚心好学,有股子钻劲。在老赵的精心培育下,小韩不仅学会了降碱绝招,而且对棉花的后期管理也得心应手。今年,被选拔为公社的棉花技术员。
三年来,赵金聚科学的碱地植棉法,在徐桥大队开花结果了。120多亩盐碱荒地,1978年亩产皮棉35斤,去年提高到64斤,今年少说也在80斤以上。这个数字虽不算高,但是,它已经为夺取更高的产量开辟了途径,奠定了基础。
刘付德 刘天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