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折节读书”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01
第8版()
专栏:

可贵的“折节读书”精神
张国翰 吴耘
四化建设要靠政策,也靠科学,这对每个人都是个严峻的考验。过去学的,不够今天用;今天读的,到明天又不一定适合。而各个业务部门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千头万绪,很难都预先学好,事情又不断有新的变化。不读,不学,就要碰钉子。还有应该预先学好的而没有学,需要补读,否则,就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读不易,补读更不易。
要受点刺激,刺激得不仅感到科盲是缺点,而且是耻辱,才可能转化为动力。把“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对子贴在墙上,看看自己象不象?把“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话重读一下,计算自己曾造成过多少损失?这就不得不发愤,下补读的决心了。古人说的“折节读书”,用现代话说叫“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但做到折与放,谈何容易。清朝有个武官,名叫张曜,官做得大了,一天,因不识字,在外受了气,他的老婆是读书的,他要求老婆教他。老婆说,非拜老师不可。那个武官真的穿了朝服在孔子牌位前三跪九叩首拜老婆为师。之后,老婆一摆老师架子,他就得躬身肃立听训。后来读通了,做巡抚时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上奏折请皇帝面试。此事被人编成了戏,秦腔中的《镇台读书》就是演的这个故事。张曜折节读书的精神是可贵的,倘若他当时不向老婆折节,他能改变“目不识丁”、在外受气的窘境吗?如今为了加快四化建设,一切对科技是门外汉的人,不仅要勇于向老师折节,更要向专家们和内行的群众折节,没有大刺激不觉悟能做到吗?
近一两年来,以“科盲为骄傲”的人逐渐减少了,什么“管它科盲不科盲,老子大小是个‘长’,工资不少我一分,定量不少我一两,盲不盲的没关系,反正我不想得发明奖”之类的胡话也很少听到了。共产党的干部毕竟与清朝的武官张曜有本质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明白,学不学科学技术,摘不摘科盲帽,决不只是个人荣辱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四化建设能否上去,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在这方面,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请专家讲课这件事,对全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可贵的“折节读书”精神的大发扬。上行下效。中央领导同志已经带了头,省、市、地、县的领导同志也会紧紧跟上。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在中国的土地上早日实现梦寐以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满怀胜利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