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量力而行搞好上海的基本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05
第5版()
专栏:

量力而行搞好上海的基本建设
陈去非
量力而行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整个国民经济都要贯彻这个方针。基本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应该如此。
上海三十年来的基本建设工作,在“一五”期间,比较注意量力而行,投资额不多,而经济发展速度却较快,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3.7%;“二五”期间,投资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二倍,而经济发展速度却显著减慢,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只增长4.9%。后来进行三年调整,基本建设规模有较大压缩,经济发展速度重新加快,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9%。十年动乱期间,基本建设盲目上项目,每年花去大量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很差。1976年一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超过“一五”期间五年的总和,而这一年的工业总产值却只比上一年增长2%。实践证明,贯彻量力而行的指导方针,基本建设就能较好地发挥扩大再生产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果。
30年来,上海的基本建设,在某些时期,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客观实际有无可能,犯了急性病,因而存在以下三个突出的问题:(1)重工业发展规模过大。重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49年的13.6%增加到50.1%。而且,在重工业中,又重点发展了冶金、化工工业;(2)“骨头”与“肉”的比例关系失调。30年来,上海基本建设投资的80%以上用于生产性建设,而忽视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和市政公用、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造成城市建设方面的缺口越来越大,欠账越来越多;(3)基本建设战线拉得过长。据统计,目前全市建设总投资额达295亿元,共1,520个项目。除已经完成的项目之外,即使不再新增项目,按照现在的实际能力,还要10年左右时间才能全部建成。
从上海的这些情况来看,在基本建设中是否贯彻量力而行的方针,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量力而行的指导方针既然这么重要,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呢?究其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有一种倾向,似乎只有“上”才是积极的;而“下”总是消极的,是“右倾”表现。前些年,有以下一些思想,妨碍着量力而行方针的贯彻。
一是“生产要发展,就要多搞基本建设”。一讲要增加生产,就提出要上基本建设项目,似乎舍此就再也没有别的办法。诚然,发展生产是需要搞一些基本建设的。但是,不能把发展生产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搞基本建设上。实际上,发展生产有很多途径,特别是象上海这样一个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城市,更加可以通过革新、改造,充分发挥原有企业的作用,发展生产。以轻、纺、手工业为例,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一些企业,大都规模较小,设备陈旧,不少还是手工操作,经过不断革新、改造,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50年到1979年,国家对上海轻、纺、手工业的基建投资累计只有18.8亿元,而同期内,上海轻、纺、手工业总产值由原来的20.12亿元增加到294.3亿元,增加了13.6倍。可见,生产的发展并不完全是靠基本建设,而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二是片面强调在上海搞基本建设“投资省、收效快”,总想在上海多搞一些项目。确实,上海工业基础和协作配套条件都比较好,在上海上建设项目,发展工业,能收到
“投资省、收效快”的结果。但凡事都有一个限度,如果不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一个劲儿在上海发展,那必然顾此失彼,造成比例失调。30年来,国家对上海的基本建设投资共计207亿元,其中用于工业建设的有124亿元,约占60%,用于城市建设的仅19.34亿元,占9.4%。工业建设投资不仅比重大,而且逐年上升。恢复时期是34.8%,“一五”时期是40.9%,“二五”时期是65.3%,“三五”时期是62.3%,“四五”时期是65.2%。相反,城市建设投资不仅比重小,而且逐步下降。恢复时期是33.2%,“一五”时期是11.4%,“二五”时期是8.8%,“三五”时期是8.1%,“四五”时期是6.4%。这个事实说明,所谓“投资省”,就是挤掉了一些城市建设费用;所谓“收效快”,就是不搞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建设。上海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与此有关的。
三是说“要积极平衡,留点缺口没有关系,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这些年,在安排基本建设计划时,基建任务和建筑材料、施工力量之间,几乎都有不小的缺口。由于建筑材料和施工力量有缺口,许多建设项目建建停停,拖长了建设周期。“一五”时期建成一个大中型项目平均只需6年时间,而现在却要10年左右,有的甚至更长。在目前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下,尤其应当切实搞好综合平衡,采取有效措施,缩小缺口,保证计划实现。
四是存在“吃大锅饭”的思想,盲目争项目,争投资,不顾经济效果。由于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一直采取国家拨款的形式,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建设和投资效果不负经济责任,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使得有些建设单位不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盲目争项目、争投资,有的项目还处在试验阶段,有的生产工艺还没过关,有的建成后燃料、动力和原材料没有保证,产品没有销路,也都一一争着上马。这种状况,现在依然存在。
回顾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体会到,上海基本建设工作要贯彻量力而行的方针,必须狠抓投资方向、建设规模和经济效果这三个环节。
首先,要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的投资方向。上海有长处也有短处。长处是: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有较强的科学技术力量,有较高的经济管理水平,市内协作配套条件比较好,与国内外有广泛的经济联系;短处是:城市用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很高,工业过分集中,缺乏原料、燃料。在上海进行基本建设,必须扬其所长,避其所短,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能源消耗少、运输量小的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高精尖新产品。
其次,要根据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可能,适当安排建设规模。
最后,每上一个项目,都要十分讲究经济效果。
(摘自《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