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淮河大铁桥永久修复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7-19
第2版()
专栏:

  淮河大铁桥永久修复了
本报记者 陈迹
从七月十一日起,淮河大铁桥正式通车了。
我看见搬运工人正把刚下船的安徽六安茶、淮南矿的煤和大别山的麻等土产物资装上了火车。火车每天以七、八百吨的运输量,沉重地拖着这些物资,通过淮河铁桥,运到浦口和南京去。我又看见从华北、西北和华东开来的火车,装着满满的物资,载着拥挤的旅客,安全地以三十公里的时速驶过淮河铁桥。汹涌的淮水,随着雨季的到来,连续暴涨。横跨在淮河上的淮河铁桥安然屹立着,淮河南北的交通永也不会断绝了。去年“七一”,我们英勇的铁道兵团三支队的战士们,以两个月的时间,提前修好淮河便桥,使得一年来的南北运输没有中断。今年七月,我们济南铁路局的工人们,以八个月的时间,永久修复了淮河铁桥。这不但长期保证了今后雨季行车的安全,而且使我们正规建设新中国大铁桥的信心增强了。
我们能修好更大的铁桥
淮河铁桥长达五百七十四公尺,是九孔下承花梁所构成,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桥的有名大铁桥。最初修成是在一九一○年,至今已有四十年了。一九三八年日寇进犯中原,该桥曾被破坏。一九四九年刘匪汝明企图阻挡我大军渡江,曾以两节车皮的炸药,将该桥全部炸毁。淮河铁桥经过这样的大破坏,修复工程是极其艰巨的。但为了今后南北交通的安全,铁道部决定在今年修复通车,并命令济南铁路局担任这个任务。济南局的工人不仅要打捞被破坏了的钢梁,而且还要铺好它,当作新梁使用。三座粉碎的桥墩,都要一个个清理,然后才能在水底上建筑起新桥墩。淮河水性急湍,水深“无底”,终年混浊不清。修桥的工人,又百分之七、八十是临时工,大多没有经验。近代的修桥工具也缺乏,有些材料又得临时凑。要在洪水之前,修好这座大桥,很多人是没有信心的。淮河边的轮船老板也说:“过去日本鬼子修这桥,很费气力。现在要在七、八个月内修好,恐怕难成吧?”结果,铁桥终于修复了。在济南局的工人们修好铁桥以后,有个技工骄傲地说:“我们还要修好比这更大的铁桥。”
炸弹和洪水阻止不了工作
三月十三日,美制匪机曾经来淮河桥轰炸。在工地工作着的工人们,很多没有离开。工人张玉俊在六号桥墩上,看见美制匪机的炸弹快落近工地了,才隐蔽了一下。巩振东在三号桥墩边,看着美制匪机飞来,又看着它丢了炸弹飞去,他始终没离开原地,监视着器材,防止特务破坏。工人王焕伦被炸死,在工人埋葬他的时候,大家发誓:“我们不怕炸弹,我们工作到底!”
在二月底枯水时期,淮河竟发生了二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春季洪水,河水高涨了三公尺。四月下旬,又发生第二次大洪水。工人们在洪水里转战着,从未停止工作。在十四公尺深的寒冷的河水里,工人李继泉奋勇打捞第四孔桥,脱了棉衣,连续下水四次。工人于东海也下水三次。他们出水的时候,皮肤都被冷水冻紫了,头发里却冒着热气。在五号桥墩下,水势太急,水里的石头乱窜,有个潜水工的腿曾被石头撞断。工人们听了这个消息,还继续与洪水搏斗,毫不畏惧地清理桥墩。工人李宜荣在洋灰水里工作过久,脚被蚀烂了,还是照常工作。
“猛干”和“有啥干啥”
十六班的小工,都是当地的临时工人,他们在“五一”竞赛的热潮里,提出“猛干”的口号。他们说,他们干的就是重活,不懂技术,就得出力气。他们抬片石的时候,班长朱治修总是走在前头,他一个人扛了四百斤重的片石,还连走带跑地抢先运到。他的伙伴常桂棠学习着他的精神,居然扛上了五百斤重的片石。他们一班人做的活比三班人还多,但都最先完成了。
四中队的机械工人,抱着“有啥干啥”的精神,常常自动找活做。虽然上级规定:暂时没工做的,可以休息,照样领薪。但是他们却帮助小工抬石碴,运片石;看见道木被洪水冲走了,就一骨碌跳下水去,打捞道木;到处搜集废铁,有时还从锅炉里掏出煤碴,检出可用的煤炭达三、四百斤。
新的纪录
修复淮河桥的工人们在生产竞赛中一再创造新纪录。一六班的铆钉组带头,使每盘炉每日铆钉数目从三、四百提高到七百,比东北的最高纪录还要多一两百。毕得胜的铆钉组不服气,偷偷地准备好工具,配备好人力,向一六班挑战,结果每盘炉每日铆钉达一千零一十六个,创造了全国的纪录。有人说,他们铆是铆得多,恐怕质量不会好。技术组听见这个反映,马上派人检查,查了很久,只发现一个铆钉不合规格。为了检查彻底,技术组又会同政工组去检查,仔细地敲了每个铆钉,只发现三个铆钉不合规格,然而数量却多出了五个。油工组在油漆桥梁工程中,用桐油、豆油和干燥剂熬成代用鱼油,克服了买不到鱼油的困难,节省了百分之四十的费用。他们以这种代用鱼油,油漆桥梁,不仅没有降低质量,而且每人每天油好八十平方公尺,创造全国漆梁工程的纪录。扛道木的工人,在两华里半的便桥上,每人每天能扛着枕木来回走五十八趟,有些工人一次能扛三根枕木(每根枕木百多斤)。在工地里,需用车皮太紧,从车上迅速卸下片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上级号召之下,有个组四个人以十五分钟的时间,卸完三十吨片石,平均每人每分钟能卸完一千斤片石。他们的大队长不敢相信,曾经看着表站在他们的旁边,望着他们卸片石,效率果然是这么高。
这种种惊人的新纪录的出现,都是工人们自觉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两大艰巨工程完成了
捞钢梁和清理桥墩是淮河桥修复中最困难的两大工程。在打捞钢梁时,以第四孔桥的打捞工程为最艰难,工程师们认为:“只要第四孔桥捞起了,捞钢梁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怎样打捞第四孔桥呢?工人们想出“以桥吊桥”的办法。把已修好的第三孔桥向南端移了一间格,借着这个间格的力量,用滑车吊第四孔桥。但在“滑车吊梁”的过程中,忽然发生大水,滑车在水里发生故障,不能再吊。幸而工人王玉武等四人自动下水十一次,与寒冷的洪水作斗争,才把滑车拨顺,把第四孔桥吊了出来。工人们在六、七丈高的第四孔桥上对料,九天当中,对完了一百多件料。这种“空中对料”的方法,使得第四孔桥的工程能够很快完成。
在清理桥墩中,第五号桥墩最难清理。第五号桥墩曾被破坏过两次,日寇修复了一次,非常马虎,并且在桥墩的下游留下一座破钢梁,给这次修复工程增加了不少麻烦。因为筑桥墩,首先得把坏的桥墩清理出去,才能动手;然而这座坏钢梁横睡在下游,堵住了坏的桥墩往下游出去的道路。并且这里的水深达十四公尺,流得非常急,因此潜水工不能下去清理。这时候,工人们和工程师们很着急,一再研究,决定用这样一个办法,就是:钢丝拴着这些坏桥墩,吊过坏钢梁,使坏桥墩被水冲走。结果,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工人们才把坏桥墩上的障碍清了出去。于是工人们把铁围堰放下水去,但放不到水底,急水又流进铁围堰。经过多次的修补和打水底洋灰,工人们才能在铁围堰里继续清理桥墩。经过三、四个月的功夫,才把坏桥墩清理好,才筑起了第五号桥墩,最后完成淮河铁桥的艰巨工程之一。苏联专家吉贺诺夫看了这个工程,连说:“要不是你们艰苦奋斗修好第五号桥墩,洪水以前淮河铁桥通车是办不到的。”
淮河铁桥永久修复了,整个工程怎样呢?苏联桥梁专家告诉我说:“修桥工人能在短期内修好这样大的桥,把桥梁工程中最困难的第五号桥墩和第四孔桥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好,这是难有的成绩。在每孔桥和每个桥墩上,我们都看见工人们和工程师们的成绩——这是很大的成绩。”这个成绩在新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占据了光辉的一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