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为了祖国的橡胶事业——记全国劳动模范罗桂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06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为了祖国的橡胶事业
——记全国劳动模范罗桂友
罗桂友是位归侨。祖籍广东省海康县。父亲因交不起佃租被毒打致死。母亲怀着身孕被当作“猪仔”骗卖到马来西亚一家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里当苦工。1933年,罗桂友就出生在橡胶园边的一间茅屋里。
她9岁时就进胶园帮母亲收胶。历尽了异乡的凄风苦雨,饱尝了胶园主的鞭打。她爱那些同她相依为命的胶树,也十分思念祖国和故乡。1950年,罗桂友怀揣胶刀,登上回归祖国的航船。
回到祖国,做安置华侨工作的同志同意了她要种橡胶的请求。她随着拓荒的大军,开进了人烟稀少的山沟。1956年,国家决定开发云南橡胶垦区。罗桂友又奔赴群峦重叠的河口山区。6年后,胶树可以割胶了,罗桂友兴奋地拿起胶刀绕着胶树奔忙。
在当时,我国胶工用的是“三角皮”刀法割胶。这种刀法由于重刀多,伤皮厉害而影响胶树出胶年限。能不能摸索一种新刀法,既能多出胶又少伤树或不伤树呢?
为了寻求新刀法,罗桂友细细研究橡胶树皮层的结构。她终于发现,橡胶树的乳管都排列在水皮外层,与水皮层只隔一头发丝。刀若下深一丝就会切破水皮伤树,刀下浅了又不能把乳管全部切断。摸清了胶树内部结构之后,她便开始实验了。她扛回一根根树桩摆在家门口,或绑在床头上当胶树。收工回来,吃完饭就拿起胶刀在树桩上细细琢磨起来,一刀一刀地比较。夜深了,她把孩子安顿入睡,便点起马灯在床头边的树桩上继续摸索。
几个月后,她找到了一种有希望的运刀法,便在生产中反复试用,创造出“短弧形”行刀割胶法。她采用这种刀法割胶树三百多株,从未发生过刀伤树的情况,不仅单株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每株树每年还可节省四到五厘米树皮,从而可延长割胶年限一至三年。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短弧形”刀法在云南省橡胶垦区开始推广。罗桂友担任了农场割胶总辅导员。但是,“短弧形”刀法在有的胶树上不灵验。罗桂友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农场11队共有近3万株橡胶树。罗桂友决定一株树一株树地试刀分析。每天,她在自己的树位里割完胶便开始了调查工作。爬东坡、上西岗,手不停、脚不歇,每个树位的坡向、长势、土壤,每株树的皮、叶、出胶情况,她都详尽地记载下来。她年复一年地坚持试验,终于总结出一套因树行刀的割胶方法。“文化大革命”中,罗桂友遭到迫害,虽然受审查、挨批斗,但她坚持上山割胶。
罗桂友为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做出了贡献,党和人民给了她荣誉。1979年,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她正在以新的工作成绩,回答党和人民的期望。 新华社通讯员 张宗平 李书卿 何 宣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