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孜孜不倦地攀登高峰的人——访《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06
第7版()
专栏:人物专访

孜孜不倦地攀登高峰的人
——访《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
本报记者 许庆美
在英国剑桥市南端、布鲁克伦路和克莱伦顿大街的拐角上,有一座两层高的灰色楼房,门外墙上悬挂着一块“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牌子。誉满东西方的英国科学家、历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近年就在这里工作。
在李约瑟博士80寿辰前夕,我们来到剑桥访问了这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知道我们是来自中国的记者,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李约瑟博士生于1900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受剑桥大学聘请,研究生物化学。1929年,他写的《胚胎学史》问世。直到今天,经过50年之后这本著作仍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1937年,在李约瑟博士学术生涯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年,他认识了3位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的学识和见解激发了李约瑟博士对中国文化、特别是研究中国科技的兴趣。从那时起,他自学中文,并且开始了探讨中国科技史的万里长征。谈到这段往事,李约瑟博士拿起一张纸,用中文端端正正地写下了“鲁桂珍、沈时章、王应睐”3位中国学者的名字。因为这3位中国学者,曾与他一起,度过了富有意义的难忘岁月。
当时,中国正深深地笼罩在苦难之中。有谁会想到,一个外国人能从中国故纸堆里发掘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光辉篇章?可是,李约瑟博士立志向这条奇途险峰挺进。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孜孜不倦、坚持不懈,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验证历史上的事实真相,终于为研究中国科技史开拓了一条道路。
1954年,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出版。它宣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根据计划,这本著作共分七大卷。到目前为止,第二、三、四卷以及第五卷的一部分已经先后出版。国际学术界对李约瑟博士的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美国、比利时、瑞典、加拿大等国的11所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人们称赞说:“李约瑟热爱人、热爱工作,他把科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哲学家、东方学家和工艺学家集于一身”。
李约瑟博士和我们谈话时,他的长期合作者鲁桂珍博士也在座。鲁桂珍博士向我们叙述了李约瑟博士当年学习中文的情景。那时,李约瑟博士已经37岁,是个有名望的胚胎学家。好心的朋友担心他花费时间学习中文,贻误了他对胚胎学的进一步研究。但是,李约瑟博士有志不怕年高,决心闯进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大门。在自学过程中,他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中文发音系统和记忆办法。经过长期努力,具有了相当高的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在我们翻阅一本保存了几十年的中文学习笔记时,鲁桂珍博士希望我们寄语中国读者:有志者事竟成。
李约瑟博士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还经常应邀去美、西欧、日本等国的大学做学术演讲。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也包括我国的北京。在我们交谈中,李约瑟博士极少谈到他个人,而一再说明,必须对中国科技界的历史成就,给予公正的评价;反复提到他的研究工作得力于许多中国和其他国家学者的帮助。他十分强调研究工作必须有一丝不苟精神,才能得到符合实际、无懈可击的科学结论。
李约瑟博士已经八十高龄,还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他一再说,在他的有生之年,要象老舵手把巨轮引进海湾、泊好船位一样,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卷帙浩繁的著作。他说:“写作这本书,花了我的后半生。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的文明而工作。”
告别李约瑟博士后,归途中,我们耳际久久地萦回着他所说的这段话。是的,中国人民对李约瑟博士孜孜不倦地把他的大半生,即四十多载宝贵光阴和心血,倾注在与中国、中国古老文明密切相关的科学事业上,是深为敬佩的。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为人类的文明做更多的工作。
(寄自伦敦)(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