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列宁怎样领导文艺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09
第5版()
专栏:

列宁怎样领导文艺工作
郑异凡
本世纪初列宁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指出,文学事业最不能机械地平均,标准化,少数服从多数。在这个事业上,绝对必须保证个人创造性、个人爱好的广大的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的空间,在这个领域中是最不能来一套公式主义的,不能用清一色的制度或者几个决定来解决任务。列宁强调说:“这一切都是无可争论的”。列宁写这些话时,革命尚未取得胜利,俄国尚未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布尔什维克党还不是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谈不上什么行政干预的。
问题是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把一切都管起来之后,上述原则是否继续有效,列宁是否继续坚持上述原则?大量事实证明,在新的形势下,列宁始终不渝地信守并贯彻了这一原则。我们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一批以创造“无产阶级文化”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他们否定继承文化遗产的必要性,硬要在所谓空白的地上制造出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对他们的这套主张,列宁的批评是很尖锐的,说他们是在“无产阶级文化”的幌子下伪造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声明说,“我极其无情地敌视一切知识分子的臆造、一切‘无产阶级文化’”。但是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实验”,对他们的作品,列宁并没有采取行政命令的措施去简单地予以取缔或禁止出版和上演。他们可以上演自己的戏剧,发表自己的论文和作品,宣传和实践自己的主张。1924年,出版社公开出版了无产阶级文化派主要理论家波格丹诺夫的《论无产阶级文化》,出版者仅在说明中交代一下:出版此书并不意味着赞同作者的观点,但从争论的观点看,出版此书有很大的意义。党的机关报《真理报》既发表批评他们的错误的文章,也发表他们的反批评文章。1922年,《真理报》发表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主席普列特涅夫的文章《在思想战线上》,此文引起了一场论战,在接着发表的十来篇论战文章中,就有普列特涅夫两篇反批评的文章。在论战中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在批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作者之间,在某些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他们也互相批评,互相补充。列宁对普列特涅夫的文章曾作了详细的批注,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论断,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是通过雅可夫列夫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雅可夫列夫的文章也并没有简单地依靠列宁的权威来压服,而是利用大量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对这场论争最后没有作什么总结,没有一篇总结性的文章,而是把总结让历史实践去作。事情很清楚,在当时众说纷纭的情况下,靠一篇文章去作定论,统一大家的思想是办不到的。对一种错误观点的克服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但是通过这场论战,辨明了一些是非,群众的认识提高了,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那一套理论的市场缩小了,这个收获就不小。在这种问题上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对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少数领导人企图在组织上使协会摆脱党和国家领导的做法,列宁的批评是很尖锐的,卢那察尔斯基因主张给协会以“自治”而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但是在艺术方面列宁是主张给他们以自由的。列宁起草的《俄共(布)中央全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决定草案》中明文规定:“协会在艺术(音乐、戏剧、造型艺术、文学)领域仍保持自治。”这个决议清楚地说明了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从主题、创作方法到表现形式的选择上都有自主权(自治权),党和国家不去进行行政干涉。我们看到,在列宁时代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创作方法,当时在文学艺术界是各种流派并存,文坛相当活跃。苏联在20年代后期之所以能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同文艺界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分不开的。
列宁对文学艺术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观点,但是他从来不运用自己的权威去推行自己的观点。1918年,无产阶级文化派猛烈攻击亚历山德拉剧院,要摧毁这个“反动艺术的巢穴”,这使卢那察尔斯基极为不安,他决定去向列宁求救。列宁同他进行了谈话,发表了自己对继承文化遗产的看法。最后卢那察尔斯基把列宁的意见作了概括:“这么说,可以总括一句,旧艺术中一切多少有益的东西要加以保存。艺术不是博物馆的艺术,而是有实效的艺术——戏剧、文学、音乐,所以应该用细心的态度来推动它们快速地向前发展,使之符合新的需要。对新的现象要有所选择。不容许粗暴地对待艺术。要让它们有可能用实际的艺术成就来取得更加显著的地位。在这方面要尽可能地帮助它们。”列宁很赞赏这个概括,认为“这是相当精确的定义”,要卢那察尔斯基努力使公众领会这个道理。卢趁机问列宁:“在这方面,我能不能用您的名义?”列宁立即表示不同意,他说:“这又何必?我在艺术问题上不能冒充专家。既然您是人民委员——您自己应当有足够的威信。”列宁在解决有关问题,处理一些不同意见时,也同样不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例如有一次讨论国家剧院的取暖问题时,加尔金报告说:工农共和国在现阶段不需要大剧院和小剧院,因为它们仍旧演出那些陈旧的“资产阶级”的话剧和歌剧,如《茶花女》、《卡门》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等等,因此不必拿贵重的燃料去喂莫斯科各家剧院的贪食的火炉。这番议论自然早已超出燃料问题本身了,加尔金所说的实际上就是当时颇为盛行的极左观点。列宁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呢?列别辛斯卡娅回忆说,列宁在把这问题交付表决之前,仿佛是顺便提起似地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加尔金对剧院的作用和使命的看法多少有些幼稚。”然后,他请赞成加尔金主张的人举手,但是谁也没有举手,剧院就这样得以继续工作下去。
列宁对文学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但是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他“从不把个人审美上的爱憎作为领导思想”。卢那察尔斯基有这么一段回忆:“列宁一生中很少有时间能稍稍集中地研究艺术问题,由于他一直厌恶而憎恨凡事不求甚解的态度,所以他不爱表示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尽管如此,他的爱好还是非常明显的。他喜爱俄罗斯的古典作家,喜爱文学、戏剧以及绘画等方面的现实主义作品。”对当时风行一时的各种各样的新流派,列宁很不赞同,他在同蔡特金谈话时表示:“我不能认为表现派、未来派、立体派和其他‘各派’的作品是艺术天才的最高表现。我不懂它们,它们不能使我感到丝毫愉快。”但是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列宁并不以个人的爱憎作为对待某一流派或某一作品的依据。有一次他和卢那察尔斯基去看一个纪念碑设计草案展览,他对一个用未来派手法设计的纪念碑感到惊讶,但是当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还是那句老话:“在这里我完全是外行,请你们去问卢那察尔斯基好了。”而当卢表示没有一个纪念碑设计合格以后,列宁非常高兴地对他说:“我还以为您会搞出一个未来派的丑八怪来哩。”列宁这里表现出来的决不仅仅是谦虚的品质,而且也是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的原则的尊重。
对于作家,列宁并不把他一眼看死,而是从发展上去看,看到他们的进步。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是未来派的热烈拥护者,对他当时写的一些诗列宁是很不喜欢的。列宁曾对高尔基说,他“乱叫乱嚷,捏造一些离奇古怪的字眼,并且他写的全不是需要的,在我看来,——不是需要的而又难懂。一切都是不连贯的,难读得很。有才能吗?甚至有很大才能吗?唔——唔,我们瞧一瞧吧!”列宁明显地表示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的《150,000,000》一诗。但是列宁对这位诗人并不抱偏见,后来看到他写的一首讽刺官僚主义的诗《开会迷》,觉得写得很好,有现实意义,就又表扬了他。
当时未来派在青年学生中间极为风行。1921年2月,列宁曾夜访高等工艺美术学校。那里的大学生们对古典文学知道得很差,许多人把它当作“旧制度的遗产”而一概否定,在绘画、诗歌方面,很多青年人表示信奉未来派,他们希望列宁也同他们一样成为一个未来派。列宁同他们展开了辩论,告诉他们必须批判地吸收过去文化遗产中的一切优秀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而不是在空白点上,建立新的苏维埃文化。但是在谈到未来派时,列宁老实承认,他不久前才知道有未来派,那还是在报纸的论战中读到的。列宁对大学生们说:“应该和你们争论争论,不过我暂时不打算这样做,因为现在我辩不过你们,关于这方面的材料我读的还不多,我一定要读,一定要读。一定,一定要和你们争论争论。”他表示说,等读过材料以后一定要驳倒你们所有的人。这些话生动地表明列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列宁这里一口气说了几个“一定”,从这几个“一定”里使我们生动地感觉到列宁的一贯作风。
这里所举的只是列宁领导文化工作中的几个小事例。但是列宁所身体力行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对我们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把文艺事业搞活,不是颇有启发的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