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是块金子,放到哪都发光!”——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梅继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0
第3版()
专栏:

“是块金子,放到哪都发光!”
——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梅继林
下乡知识青年梅继林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对于这样一些热爱祖国农村、边疆,立志献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下乡知识青年,各级党组织要支持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在农业战线上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干创造条件。 ——编者
上海下乡知识青年梅继林,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随着四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工厂需要有志气的青年,大学需要有志气的青年,农村同样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只要是块金子,放到哪都发光!我这一辈子就干农业这一行了。”
梅继林是十年前下乡到安徽省阜南县袁集公社插队的。那时候,他所在的小夏庄生产队,耕地靠人拉,吃粮靠救济,是全县有名的穷队。穷,没有吓倒年仅17岁的梅继林。他坚定地说:“穷没有什么可怕。用双手可以甩掉头上的穷帽子,可以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小夏庄!”
地处淮北平原的小夏庄,土地瘠薄,地势低洼,而且高低不平。梅继林决心同大家一起改变队里的生产条件。他反复观察了队里的地势和水流情况,然后绘出了一幅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蓝图。大伙看了,都说:“画得好,就照这样干!”数九隆冬,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在小夏庄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男女老少干得热火朝天。身穿单衣、满头大汗的梅继林,推着装得象小山似的车子跑在前头;他每天跑200来趟,没说一声累。挑泥,他专拣大筐挑,肩压肿了,皮磨破了,也不肯撂下扁担。挖沟排水,他脱掉棉鞋,卷起裤腿,第一个跳进刺骨的冰水里……。
梅继林下乡时就带着《农业基础知识》,后来又省吃俭用,买了许多农业技术书籍,和他组织的青年农科组的伙伴们边学边干。小麦历来是小夏庄的主要作物,但是由于种子不纯和其它原因,亩产一直只有200来斤。梅继林就把提纯复壮小麦种子作为农科组的第一个课题。麦收时节,梅继林和他的伙伴们到地里一穗一穗地精选麦种。秋天,种子下了地,梅继林的心也好似和种子一起撒到了地里。一早一晚,人们总是看见他蹲在试验地里细心地观察、记录;就连刮风下雨天,他也要到地里转转才放心。两年时间过去了。第3年,他们在100亩土地上播种提纯复壮的小麦种子,亩产达到630斤。初战的胜利,给了梅继林和他的伙伴们很大鼓舞。这些年来,他们实行科学种棉,创造了百亩棉田亩产皮棉120斤的好成绩,亩产比过去提高4倍;几亩高密植试验田,亩产达到204斤。他们采用“红薯下蛋”的方法种红薯,每亩产量由原来的2,000斤左右,提高到5,500多斤。同时,他们还同老农一起进行各种农作物的间作套种,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
勤劳的双手果然使小夏庄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从1973年起,粮食亩产一直保持在千斤左右。随着生产的发展,近几年平均每户社员每年向国家交售棉花300多斤,粮食2,000来斤。队里还买了手扶拖拉机1台,水泵和柴油机各2台,电动机4台,轧花机、打面机、饲料粉碎机、自动喷雾器各1部。小夏庄成了县和地区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梅继林也入了党,还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梅继林爱上了新农村。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他解放思想,在全县带头推行生产责任制。他组织的作业组,去年人均口粮达到1,111.7斤,人均收入现金296.45元,其中有两户社员,一户人均收入642.5元,一户人均收入332.87元,出席了县里的冒尖户大会。今年8月,县委在全县总结推广了他们组的经验。
梅继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的光荣称号。
本报通讯员 张明银 本报记者 贾昭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