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浙江省上虞县一个长期落后的困难队 民主选举队长一年改变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5
第2版()
专栏:

浙江省上虞县一个长期落后的困难队
  民主选举队长一年改变面貌
本报讯 记者郭说传报道:浙江省上虞县一个长期生产落后、集体经济处于涣散状态的生产队——东关公社凌村大队第一生产队,通过民主选举生产队长,由三个有朝气有干劲的青年组成领导班子,去年一年就改变了落后面貌,一跃而成为公社的先进单位。
去年这个生产队农业生产大增产,粮食总产量增加73,827斤,增产幅度从过去全公社的末位上升到首位。今年,自然灾害频繁,而这个生产队粮食收成仍比1978年好。社员们喜气洋洋,全队出现了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生气蓬勃的景象。
凌村大队第一生产队,是在十年动乱中由两个生产队被迫合并起来的,共有46户。多年来,它是全县有名的“老后进”,生产一直上不去,社员生活困难,人心涣散。省、地、县以至公社,曾经不断派工作组前去整顿,都收效不大。这个生产队的队长,长期由队里仅有的两个党员轮流担任。这两个人本质是好的,但领导能力弱,没有文化,对社员缺乏民主作风,态度生硬粗暴,只会照搬上级的命令,干了不少蠢事,在群众中没有威信,群众对这个软弱无能的领导班子很不满意。但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担任生产队长一定得是党员,于是每次重选队长,依然是他们“当选”。
1979年2月,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社员们破除了选举上的这个旧框框,以压倒多数的票选出一位劳动积极、并且平时敢于对队里种种不合理现象提意见的普通社员尹水龙担任队长,还选了两个虽然出身富农家庭,但埋头苦干、懂得技术的青年社员担任队的领导成员。这个选举结果使全队群众十分高兴,大队党支部最初感到意外,对这件事不敢公开表态,经过请示公社党委,公社党委支持了群众的行动。
尹水龙担任队长以后,坚决纠正了过去搞“大呼隆”和“一拉平”的现象,根据群众的要求,果断地把生产队组成为两个作业组,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新当选的那两个生产队委员王关良和胡培潮,分别担任了组长。尹水龙和两个组长紧密合作,共同为改变生产队面貌而努力。他们改变了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组织社员积极发展草编手工业和饲养家禽家畜。在作业组里实行了简便易行的奖惩制度。这样,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过去干活稀稀拉拉的情况不见了,今年全队组织了三分之二的劳力搞工、副业生产,原有的179亩田还是耕种得很好。今年早稻生产从种到收,气候反常,是在“低温育秧,风雨发棵,高温逼熟,雨中收割”的,但是亩产仍达到780斤,比1978年多112斤。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生活也迅速得到改善。去年,他们的口粮比1978年增加了95斤,达到744斤;年终人均分配增加了39.55元,达到159.80元。这是这个生产队从未有过的。今年虽然遇灾,社员分配收入仍能有所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