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不要再盲目引进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5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不要再盲目引进了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
集装箱运输是我国有待发展的运输手段。目前,我国远洋船队已拥有集装箱3,000个,今年年底可达四千七百多个,预计到1985年,每年增加1万个集装箱就能满足需要。近两年来,交通部、六机部等部门以“合资经营”、“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等方式,在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建设了四个集装箱制造厂,年产集装箱的能力可达3万个到3.7万个,已远远超过需要量。但是,目前还有一些部门,如天津国际信托公司、天津外贸部门还在与外商谈判,准备再在天津建一个集装箱制造厂。这些厂建成后,我国集装箱的制造能力将会超过需要量的好几倍,产品出口又得不到保障,到那时很可能因为生产过剩而不得不转产或关闭。
到1979年5月份,我国已引进电子计算机332台,共花外汇32,600万美元。由于管理分散,利用率很低。电子计算机每天有效的工作时间应为20小时,目前全国达到这个指标的寥寥无几,达到每天使用10小时左右的也不到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些单位坚持要继续引进电子计算机。
铝门窗是高级建筑材料,为供国内和对外出口使用,引进一、二套铝门窗生产设备就够了,但现在已有冶金、建工等十多个单位提出了引进申请……
这样的事例还可举出不少。
在引进设备、技术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经济富裕的国家,一般只引进一、二套作为样板,或者引进专利,以后再根据需要自己翻版制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当前又处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力量不富裕,外汇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不去引进样机或专利,却重复地引进那么多成套设备是很不合理的。它不仅多花费了国家的外汇,还影响了国内有关工业的发展。更何况这些引进中有不少是带盲目性的,引进以后有的原材料得不到保障,有的厂址选得不合理,有的配套建设跟不上,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更大的损失。
了解情况的专家、群众、干部对这种现象很有意见,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尽快采取坚决措施,制止这类重复引进。他们提出:
一、引进大中型成套项目、设备仪器、生产线等,必须统一由国家计委、建委、进出口委员会、机械委员会和财政部等综合性部门联合审查,统一安排,不能由各部门、各地区盲目引进、多头引进、重复引进。由于盲目引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负法律责任。
二、各部门、各地区引进成套项目,必须在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认真落实国内建设条件,经过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经综合部门审查平衡,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后,才能与外商签订合同。不能国内工作还没有做好,就轻率地与外商进行谈判,签订合同。
三、引进时,一般不搞成套引进,而是缺什么引进什么。在引进中,一定要广泛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特别是专家们的意见。
新华社记者 徐耀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