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我国速滑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5
第4版()
专栏:

  我国速滑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朱中良 吴晓民
严冬降临,北国冰封。我国优秀滑冰选手,开始了紧张的冬训。
最近,我们翻阅了一些速度滑冰运动的资料。1957年我国运动员首次参加世界速滑锦标赛,由于基础差,没有一个人进入全能前16名。经过努力,从第二年开始成绩逐年上升。在1959—1962年的连续四届世界速滑锦标赛中,每年都有2至3名中国选手进入前16名。其中刘凤荣两度夺得女子全能第4名,王金玉、罗致焕进入男子全能前6名。
1963年,中国选手罗致焕和王淑媛一举夺得世界速滑锦标赛男子1,500米冠军和女子1,000米亚军,王金玉、罗致焕的全能总分还打破苏联运动员保持的世界纪录。如按国家排列,我国女子成绩居世界速滑第2位,仅次于苏联;男子成绩居世界第3位,次于挪威、瑞典。当时,外国报刊惊呼中国速滑运动的势头,“如同沉睡千年的火山,突然喷发出来”。
可是,“文化大革命”刚一开始,我国速滑队伍就被解散,速滑运动陷入了停滞状态。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速滑运动无论在训练方法、科学研究、器材设备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1972年,当我国选手重新参加世界速滑锦标赛时,运动成绩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开了很大差距。从1972年到现在,我们没有一个选手全能成绩进入世界前16名。今年2月参加第13届冬季奥运会,我国选手虽有不少人创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绩,但在男女共9个项目的速滑比赛中,却没有一个能够进入单项前20名,全能成绩更不必说了。
目前,我国速滑运动状况同1957年很相似。那时经过五、六年的奋力追赶,运动成绩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说经验,那时的经验更缺,若论条件,那时的条件更差。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练员、运动员能否象当年的速滑选手那样,胸怀祖国,不惜下苦功夫,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前不久,我们见到王金玉、罗致焕、王淑媛等老一辈冰坛名将。他们高兴地说:“事在人为,六十年代能够做到的事情,八十年代一定会做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