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访音乐大师的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5
第7版()
专栏:

  访音乐大师的故居
  林莽
维也纳是名扬世界的“音乐之都”,它与许多音乐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维也纳不久,奥地利朋友就带我们去参观市内外许多音乐大师的故居。虽然接连两天日程排得满满的,但还只是选访了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斯特劳斯等大师的一些主要故居。奥地利对文物保护一贯非常重视,所有音乐大师的故居都按法律规定划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墙上钉有缀着四面国旗的国家文物保护牌子。一些重要的故居,如诞生地和逝世地、进行过重要创作活动的去处,都已由国家收购,辟为纪念馆。有些故居虽仍归私人所有,但按法律规定内部和外部必须保持原样,如进行修缮,由国家给予津贴。还有些房屋已经拆毁或被炮火轰毁,仍在原建筑物的墙上钉上国家文物保护牌,以示纪念。我们在参观这些故居时,很自然地想到我国许多珍贵文物在林彪、“四人帮”横行年月里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今天也还没有引起某些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对此不禁深有感慨!贝多芬在维也纳有十四个故居。他三十二岁盛年患了耳聋症后,心情非常烦恼痛苦,经常搬家。但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城西阿尔卑斯山余脉下的小村子里度过的。如今这座山脚下的小村子已同维也纳连成一片了。
穿过小村的几条狭窄小巷,我们来到一个小小的庭院。院子北边有一座矮小的两层楼房。一八○二年,贝多芬就住在这座房子左边楼上。我们登上一个露天的小铁梯,到了他曾住过的三个相通的小房间里。房间虽然又矮又小,但窗口恰好正对小山岗上苍翠的维也纳森林,显得异常幽美。森林后面,矗立着一座教堂的尖塔。纪念馆的一位头发花白的工作人员说,贝多芬在这里时,刚好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取得了很大成功。他对自己的事业满怀信心和雄心,每天起得很早,工作一段时间后,教堂的尖塔上才传来悠扬洪亮的钟声。一天,他工作了很久,还没有听到教堂的钟声。他问女仆:“怎么今天教堂还没有打钟呢?”女仆惊异地回答:“钟声不是正响着吗?”贝多芬终于发现自己得了耳聋病。耳聋,对于一个创作力正当旺盛和成熟之年的大音乐家来说,是个多么可怕的打击呀!他心情痛苦、绝望极了,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一八○二年十月六日和十日,正是在这座山脚下的幽美小村庄里,他给他的两个哥哥写了两封遗书。在遗书中,他悲愤地呼喊:“啊!天哪!再赐给我一个欢乐、晴朗的日子吧!……永远不会了吗?不!那可太残酷了!”
但他并没有自杀,反而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肉体上越来越严重的疾病,完成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伟大的创作。他的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更是他在听觉完全丧失以后完成的。今天,在这三个小房间里,陈列着他的遗书和许多乐曲手稿的复制件,挂着他生平的一些图片。当我们听完这位年老的工作人员的讲解,凭窗眺望那座教堂的尖塔时,深为这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事迹所感动。
舒伯特只活了三十一岁,他的故居不多,但他到过的值得纪念的地方却很多。我们访问了他诞生的地方。这里现在已辟为舒伯特的主要纪念馆。当年这座房子是在郊外的,如今,由于城市扩大,它已处在维也纳中心了。
这是一所“U”字形的非常矮小的两层楼房。走过大门,沿着右边的小楼梯上去,第一家就是舒伯特的家。由于房间太挤,舒伯特是在小厨房里诞生的。据纪念馆一位年迈的工作人员说,舒伯特的父亲是小学教员,生活一直很贫困,他的妻子一共生过十二个孩子,舒伯特是最小的。因为生活艰难,舒伯特长得很矮小,身体也很弱。但他进小学不久,老师就发现他对音乐有很大的才能,把他推荐到维也纳的男童合唱团去。在合唱团里,他受到了不少著名的老师的训练和培养,十六、七岁时,就把伟大的诗人歌德的诗作《甘泪卿独坐纺车旁》和《魔王》等谱成歌曲,受到广泛、热烈的欢迎。后来,他又同贝多芬结成了亲密的友谊,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舒伯特是勤奋的,甚至在逝世前几天的病床上,还在修改他著名的歌曲《冬日的旅行》。
我们参观了许多音乐大师的故居后,深深感到:文物保护不仅是为了保护古物和为了纪念,更重要的,是为了今人和后人得到知识和受到教育;这些音乐大师虽然都有非凡的才能,但使他们取得伟大成功的,却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刻苦的努力。音乐方面如此,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题头图片:维也纳的贝多芬塑像)(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