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从杜塞尔多夫到“茵梦湖”——德国人民保护文化遗产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5
第7版()
专栏:

  从杜塞尔多夫到“茵梦湖”*
  ——德国人民保护文化遗产见闻
  张玉书
在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日子里,从南部风景秀丽的博登湖到西柏林,从杜塞尔多夫到北部诗意盎然的“茵梦湖”,我结识了许多朋友。在亲切的交谈中,我发现,德国朋友引以自豪的,并非他们年产多少万吨钢,多少辆汽车,以及种种最新的科技成果,而是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成就。他们无比珍爱自己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对本民族的文化巨人,包括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极为崇敬,用种种方式纪念他们。波恩不仅有贝多芬故居、贝多芬塑像,还有贝多芬广场和贝多芬音乐厅;在斯图加特郊区马尔巴赫有席勒旧居,离旧居不远处有席勒博物馆,城里有席勒广场和耸立在广场中的席勒塑像;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歌德街、席勒路,以及以本地文化名人命名的街道、广场和其他公共建筑物。
在西德所见所闻,足以使人看到,德国人珍爱自己的精神财富,重视文化传统,已经到了忘我的感人程度。
在法兰克福附近参观歌德旧居时听说,1944年戈培尔发表准备总体战争的广播演说后,当时极有远见的歌德博物馆馆长立即决定,把歌德旧居的全部家具和陈列品安置到防空洞里,并给整幢房屋量了尺寸,拍了照片,连每扇门的把手都不放过。因此,歌德旧居后来虽然在轰炸中被夷为平地,可是在战后,人们根据这些资料、照片和图纸,不久就按原样重建了一座歌德旧居,而且简直做到毫厘不差,屋里的家具和其他文物也未受损失。在厨房里,我们看到歌德的母亲当年使用的铜器。铜壶、铜锅都擦得明晃晃的,仿佛女主人一直还在使用它们似的。楼上存放被单、内衣的大橱也还在原处。歌德站在跟前写作的高几也是原物。人们在参观这所重建的歌德旧居时,都禁不住交口称赞这位极有远见的博物馆馆长。是他,出于对人类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在一场浩劫面前,拯救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从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很多中国读者都知道海涅是马克思的好朋友。海涅旧居在第三帝国时期没有成为博物馆,是可以理解的。那时候疯狂排犹,身为犹太人的海涅,法西斯当然不会容许人们纪念他,瞻仰他。希特勒上台后,海涅的著作被付之一炬。汉堡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城里原有两座海涅塑像,一座被法西斯野蛮地摧毁了,另一座在私人花园里,到1939年也只好悄悄地运往法国,才幸免于难,至今仍矗立在法国土伦市。但是,德国人民对自己心爱的诗人的崇敬是摧毁不了的。
在杜塞尔多夫的海涅研究所,汉森博士告诉我:“在德国,对海涅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尽管海涅的著作屡遭禁止,他的全集和选集不知出了多少种。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编辑一套最完整的《海涅全集》,计划要出16卷,如今已出了3卷。”汉森博士接着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排犹。市立图书馆里珍藏的海涅资料若落入法西斯手里,决难幸免。于是当时的馆长赫尔曼·洛埃特博士派了一位诚实可靠的图书馆女管理员打进纳粹组织,为馆中的海涅资料室打掩护。原来曾公开陈列海涅资料和文物的特别房间被隐蔽起来,不让外人进入。可是真正的海涅研究者仍然可以悄悄地进去做研究工作。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但这批正直而勇敢的学者却蒙蔽法西斯达11年之久。正是对海涅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把他们团结起来,使法西斯分子始终不知道就在他们眼皮底下藏着海涅的大批著作。洛埃特博士还预见到大战结束前盟军的轰炸,及时地把大批图书馆藏书送到安全地带。海涅的全部手稿、遗稿、藏书、纪念品都安全转移了,因而一点也没有受到损失。”
听着介绍,对这些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海涅手稿和珍贵资料的人们,我不禁油然起敬。
是的,德国人民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不惜付出巨大心血和力量的。在法兰克福,不但毁于战火的歌德旧居早已重建,其他古建筑物也已修葺一新。在名作家托马斯·曼的故乡吕贝克,至今还保持着“七塔之城”的传统风貌。当地市议会作出决定:新建房屋,不许超过这七座指向云天的教堂塔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摧残后,现代化进程并没有改变著名小说《茵梦湖》作者史托姆的故乡胡松市当年充满诗情画意的风貌,史托姆的几处旧居依然如初。为纪念诗人,胡松市已向史托姆博物馆投资2,000万马克。
德国人民珍爱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是可贵的。这使我深受启发: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不断涌现的文化巨人和璀璨夺目的文化精英,不是也有待我们付出更大的心血和力量,去葆爱,去发扬吗!
*“茵梦湖”,指胡松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