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正确理解选拔干部要注意文化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6
第4版()
专栏:

  正确理解选拔干部要注意文化的问题
  本报特约评论员
近来,对新时期吸收和选拔干部必须注意文化程度的问题有不少误传,说“今后吸收干部只要大中专毕业生”、“不从工农中提干部了”,说“过去提干靠‘造反’,现在提干靠文凭,工农干部靠边站”,因而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疑虑。各级党组织要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积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消除误解,统一思想,把新时期干部队伍的建设推向前进。
关于吸收和选拔干部要注意文化程度的问题,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讲过多次。在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召开的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工作座谈会上,胡耀邦同志讲得很明确,他说:“今后,脱产干部从哪里来!主要应当根据干部条件,从大中专毕业生和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青年中挑选,一般不直接从文化低的工人农民中提拔。我认为,事情只能这么办。这不是说工人农民一个不能提,但要挑选有文化的、年轻的,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的。”经过讨论,一致同意这个精神,并且写进了会议形成的文件。今年6月,宋任穷同志在给湖南锡矿山矿务局杨尊开同志的回信(载《人民日报》7月19日第二版)中,又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应当说,只要我们认真地全面地宣传解释上述文件和复信的内容,目前存在的那些误解和疑虑,是可以很快消除的。
现在吸收和选拔干部究竟有没有必要强调注意文化程度呢?从四化大计和干部队伍的现状分析,是大有必要的。事情很清楚,干部是群众中的骨干部分,他们要能够真正带领群众搞四化,本身必须知识化、专业化;而要掌握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不具备大中专毕业文化程度是很困难的。
但是,由于历史的因素和以往工作指导上的过失,全国现有的一千八百多万干部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0%左右;各级各条战线的领导班子里,真正懂得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人很少。干部队伍文化偏低这个弱点,在全国工作重点转向四化建设以后,暴露得非常突出,同事业发展的需要日益形成尖锐的矛盾。有的干部搞工业看不懂设计图纸、不善于管理工厂,搞农业不懂作物栽培和经营管理,搞商业不懂资金运用和商品流转,办学校对教育少识少知,结果,他们管理的工作长期上不去。在那些地方,专业人才被压抑,科学发明被埋没,先进技术得不到推广,管理混乱现象在继续,得不偿失的工程一建再建,人力、物力、财力和外汇的惊人浪费不断发生。人民看到这些,是何等痛心、何等焦急啊!面对这种情况,难道我们共产党人不应当考虑从根本上改变干部队伍缺少文化这种落后的现象?恩格斯在讲到工人阶级的解放时说过:“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列宁也曾在十月革命后严肃提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斯大林在战争危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把问题讲得更尖锐,他说:“打落后者,打弱者,——这已经成了剥削者的规律”,“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末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也多次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深刻领会这些道理,可能有助于那些对要求选拔干部注意文化程度感到迷惑不解的同志,面对现实,从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和后代子孙的幸福着眼,来理解党对干部队伍建设所作的正确决策。
要求吸收和选拔干部注意文化程度,是不是象有人传说的那样今后“提干靠文凭”呢?不是。一定的文凭,可以证明一个人受过何种教育和训练,大体上反映他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在左的路线影响下,过去一些人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也否认文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不对的。但是,一个人的文凭并不就等于他实际具有的知识和业务能力,所以我们挑选干部不能单看文凭,还要着重考核被选对象的真实文化水平和业务才能。正因为如此,中央领导同志反复指出,吸收和提拔干部,既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挑选,又要从虽未进过大中专学校、但由于刻苦自学具备了相当文化程度、掌握了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的同志中挑选。事实上,现在也是这么做的,一些自学成才的中青年同经过考验的大中专毕业生一起受到重用,就是证明。这样做,同战争时期、土改时期挑选干部相比,当然更注意文化条件,更注意发挥具有相当文化水平和专业才能的同志的作用。其结果,必然会更加激励广大干部和群众向科学进军,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这有什么不好呢!把“文化”和“文凭”混同起来,并且把我们党选拔干部的政策说成是“只看文凭”,显然是不对的。
吸收和选拔干部要注意文化水平,是不是象有人传说的那样,今后“打天下的要让位”、“工农干部要靠边”呢?更不是。我们党历来认为,党的干部,不论是工农出身的同志还是知识分子,都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过去,干部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同工农同志一起参加革命战争,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打天下,今天,广大知识分子又同工农同志一起投身新的长征,他们都是四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尽管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但是,彼此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应当有什么鸿沟。由于多年来左倾思想的影响,鄙薄知识、轻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现象相当严重。特别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使得我们既没有抓好普遍提高干部、包括工农干部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又没有及时地大胆地把大批有专业知识和才能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造成目前干部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为了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谁也不能“靠边”,都要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党的组织,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带头消除干部问题上左倾思想的影响,按照新时期的干部条件,大胆选拔使用那些确实具有胜任工作的知识和才能的同志,而不问他们原来是学生还是工农,同时要大力抓紧培训被耽误了文化和专业学习的同志,帮助他们尽快提高。缺少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同志,也不要消极地等待别人来替换自己,而应当积极向上,充分发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长处,发奋学习,努力掌握应知而未知的专业才能,以期在新长征中大显身手。
今后吸收和提拔干部要注意考核文化水平,是不是不要德才兼备原则了呢?这种疑虑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党在现阶段选拔干部的标准,中央领导同志讲过多次,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三条: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组织领导能力;三是年富力强,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三条标准,体现了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德才兼备原则,在具体运用时,对知识分子干部和工农干部应当一视同仁。现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同志认为文化高、精通业务的人,政治上都不强。他们把某些知识分子爱独立思考,好发表意见,肯埋头钻研等长处,不加分析地看作是“骄傲自满”、“目无领导”、“不问政治”,并且笼统地视为德的条件不好。这种看法,显然不符合我国知识分子的现状,反映了在衡量干部德才方面长期存在的陈旧观念,是多年来干部工作中左倾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偏见。当然不是说凡有文化、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都十全十美,都要提拔重用,这些同志也有一个继续向马克思主义学习,向工农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任务,问题是我们对待这些同志要有公正的评价和分析,要注意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今后主要从具有大中专毕业文化程度的同志中挑选干部,能不能办到?可以办到。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培养了几百万名大中专毕业生;正在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的青年,还有二百多万人;前些年上山下乡和回乡的上千万知识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志于学,不断地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在职干部有相当一批原来文化程度较低,经过实践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有丰富的经验。这些都说明,我们挑选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干部的潜力很大,其中经过二、三十年锻炼考验的优秀人才不少。看不到这个情况,不积极从中择优而用,是很可惜的,也是极不应该的。不可否认,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对干部管理使用长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些地方具有大中专文化水平的人才比较集中,有些地方却很少。但是,客观条件要靠主观努力来改变,只要领导思想解放,多想办法,困难可以减少,关键在于把干部工作搞活。前一段,有些地方大胆试验,用公开招聘、招考、“毛遂自荐”、群众推荐等办法,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就发掘和吸引了不少未被重视的有用之才。随着干部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加强,可供选拔的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才肯定会越来越多,加上干部制度改革的逐步实行,选拔干部方面的某些实际困难也将更易于得到克服。这里还需要指出,不同的行业,对于干部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应当有所不同,不要把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简单地理解为只是选拔技术干部进领导班子。由于历史形成的地区经济、文化上的差别,目前对条件较差的地方、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掌握干部文化水平的要求也不宜太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