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一枝园”里开出睦邻花——南京一条普通街道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6
第4版()
专栏:

  “一枝园”里开出睦邻花
  ——南京一条普通街道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一枝园,是古城南京的一条普通街道。在这里人们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处理家庭和邻里关系,团结互助,尊长爱幼蔚成风气。
“家庭医生”
一枝园15号大院内住着一位著名老中医、南京市中医院内科主任谢昌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热情地为左邻右舍看病,成了大家的“家庭医生”。两年前,同院的年近八旬的老人张润山,因中风半身偏瘫。谢医生闻讯后,主动上门为老人治病。他不顾隆冬的严寒,风雨无阻,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张大爷就能拄着拐杖在院里散步了。这以后,谢昌仁仍经常到张大爷家探视,遇到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他随时给开个药方。有了这么个贴心的“家庭医生”,年老多病的张润山免去了奔波医院之苦。
“惹不起”变了
高淑红,过去是一枝园居民段出名的“惹不起”。
4年前,高淑红与紧邻李光祖家为搭阁楼的事吵得不可开交。为了赌气,高淑红在院里砌了一道围墙,表示与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这堵墙遭到全院居民的反对,被推倒了。这一来,高淑红的气更大了,常为小事与邻居磕嘴碰牙,全院8户人家,她就与4户人家不说话。
去年底,高淑红退休回家,正赶上居民段开展创“五好家庭”,树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活动。高淑红经过学习和到其他居民段参观,看到和听到许多邻里团结互助,亲如家人的先进事迹,思想触动很大。她对居委会的工作也开始热心起来,空闲时还主动打扫院里的公共卫生,大院里再也听不到她与别人争吵的高嗓门了。
今年6月,在大院的一次评议会上,邻居们对高淑红的进步给予了表扬,这使她深切感到邻里间真诚相处的可亲可贵。她第一次认真检查自己与邻居不团结的缺点,决心做团结的模范。
不久前,李光祖家又提出想在与高淑红搭界的房子上搭个阁楼的问题,高淑红不记前怨,欣然同意。
高淑红确实变了。她被群众推选为妇女代表,积极做群众工作,上门宣传计划生育,现身说法调解邻里纠纷,真象换了一个人。
多年疙瘩一朝解
70岁的老太胡婉贞与儿媳宋景华之间结了十多年的疙瘩解开了。这桩喜事,在一枝园被传为佳话。
胡婉贞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自幼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当娘的心疼他,经济上给他的贴补多一些。为此,大儿媳宋景华有意见。1972年,胡婉贞的小儿子病亡,小儿媳改嫁时,家里为分家具什物,又闹了一场风波。胡婉贞与大儿媳疙瘩越结越深,互相不讲话,分灶做饭。
在“五好家庭”活动中,居委会的几个老大姐上门和胡婉贞谈心,给她讲家庭和睦的重要。一次、二次……,胡婉贞渐渐心动了。过去,她总怨大儿媳这不是,那不好,现在细想起来,感到自己对大儿媳也确实关心照顾不够。
胡婉贞主动向大儿子谈了搞好家庭团结的愿望。儿子见娘开了口,赶紧做自己爱人的工作。他们的儿子也对妈妈说:“你和奶奶不讲话,影响了全家的团结,你们长辈应该为我们作出好样子。”丈夫的劝导,尤其是儿子的指责,引起了宋景华的深思,她暗自琢磨,自己对老人不尊重,怎么能去教育孩子?自己应该为后代树立尊长爱幼的榜样。宋景华主动请婆婆不要另起炉灶,胡婉贞也一口答应。
从此,胡婉贞一家又有说有笑,相互体谅。胡婉贞开刀住院,全家人轮流看护;她出院后一到家就躺在干净、暖和的床上,喝上了热腾腾的鸡汤。一个月里,宋景华每天将洗脸水送到婆婆床头,一日三餐做好可口饮食送到婆婆手上。
今年胡婉贞过70寿辰,儿子、媳妇特地给老人买了衣料,做了丰盛的饭菜。胡婉贞见全家和睦相亲,心里象吃了蜜糖一样甜。
新华社记者 徐机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