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友谊的结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6
第7版()
专栏:尼泊尔通讯

  “友谊的结晶”
  新华社记者 郝章印
尼泊尔是我国的友好邻邦。最近记者访问了几个中尼两国友好合作的工程。从所见所闻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工程确实是中、尼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友谊结晶。
“中国砖”
尼泊尔有一种砖,因质量良好而深受用户欢迎,十分畅销。这是我国援建的尼泊尔哈里西迪砖瓦厂和巴格达浦尔砖厂的产品。尼泊尔朋友把这种砖称之为“中国砖”。
这两个厂从投产以来经过尼泊尔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生产稳步上升,对促进当地建设事业和积累资金都起了一定作用。以哈里西迪砖瓦厂为例,从1970年到1979年的10年间,这个厂平均每年生产2,300万块砖,56万片瓦,超过了设计能力10%以上,盈利300万卢比(合人民币40多万元)。
比兰德拉国王在视察哈里西迪砖瓦厂时,看到这个厂生产情况良好,他高兴地说:“这个厂是尼、中两国友谊的结晶,要把它很好地管理起来。”
“中国妈妈,再见!”
今年1月6日,尼泊尔最大的纺织厂——希托拉纺织厂,清早就喧腾起来。当一辆载着中国归国专家的面包车开到厂门时,数百名尼泊尔工人一拥而来,霎时间,五彩缤纷的鲜花撒满车身,芬芳的花环挂在中国专家的脖颈上。车开动了,一些纺织女工情不自禁地跟着已开动的汽车,边哭边喊:“中国妈妈,再见!”“中国妈妈,再见!”
希托拉纺织厂是中国于1975年至1978年间援建的。工厂建成后,又根据尼方的要求,留下部分专家进行技术合作。为了搞好对纺织女工的培训,我国还专门派出4名女专家,来尼泊尔传授操作技术。一年多来,我国为尼方培训了数百名工人和技术人员。来厂之前,这些人大都是学生、农民和职员。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经过他们刻苦学习、钻研,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清花、梳棉、并粗一直到纺纱、织布和印染等技术。其中有250人已成为尼泊尔的第一代纺织女工,她们和中国女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称中国女专家为妈妈。她们说:“生我的是尼泊尔妈妈,教会我生产技术的是中国妈妈。”
同甘共苦
将近完工的廓尔喀—纳拉扬卡公路,是中、尼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一道修筑的第四条山区公路。这条公路全长六十多公里,盘旋在崇山峻岭、深沟大壑之间。沿途地质构造复杂,要修二十多座桥梁,三百多个涵洞。尤其是中途有一带地段,一边是陡壁悬崖,一边是激流深川。中、尼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一道风餐露宿,冒雨顶暑,经过八个多月的奋战,挖掉十几万土石方,在一公里多长、一百多米高的陡壁上,开出了一条道路。两年多来,他们克服了尼泊尔山区地形复杂、雨季长、塌方多和运输不便等困难,已基本完成了公路的路基工程。
前不久,尼泊尔的工程和交通助理大臣古隆乘吉普车到公路视察,对公路的建筑质量和进展速度,很满意。他称赞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献身的精神和纪律性。
在修路中,尼泊尔工人把中国专家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照顾。有一次,中国技术人员陈瑞棋在达隆底河修便桥时,因拦桥钢丝绳折断,落入水中。当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浪涛咆哮,十分危急。这时,和他一道工作的尼泊尔工人巴哈杜尔,毫不犹豫,纵身急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在别的尼泊尔工人协助下,很快就把陈瑞棋从水中救出。这充分体现了尼泊尔人民对中国人民真挚的深厚情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