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按自然规律治盐碱 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新疆29农场粮棉连年获好收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7
第2版()
专栏:

  按自然规律治盐碱 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新疆29农场粮棉连年获好收成
本报讯 通讯员张宗平、记者刘瑞武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营29农场,是全国农垦系统先进单位。过去这是个戈壁环绕,地势低洼,盐碱重的地区,加上气候条件差,雨雪少,风沙多,蒸发量大,解放前被一些人称之为“死亡之地”。经过29农场30年的艰苦奋斗,开拓了13万亩耕地,变戈壁滩为绿洲。从1963年扭转亏损以来,粮食产量每年以9.8%的速度递增。1980年粮食总产3,000多万斤,比去年净增365万斤;皮棉总产288万斤,比去年净增53万斤。
今年,这个农场又是一个丰收年。收获以前,我们来到这里采访,农场的同志告诉我们,29农场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生产水平,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农场的一位负责同志说:“盲目搞生产那阵子,看地处处愁人;种田讲科学,看庄稼处处喜人。现在,我们健全了科研机构和组织,按各生产环节制定技术措施,去年还进行了水稻飞机播种试验,今年飞机播种1,200亩,还用飞机进行化学除草,眼前这块田就是飞机播种的,预计亩产可达一千多斤”。
1963年,这里的人们还没有认识治理盐碱的规律,只挖了灌溉渠道,不注意挖排水渠,使土地的盐渍化没得到治理。碱害使一些条田几乎绝产,农场连年亏损。于是他们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组织技术人员对土壤进行了普查,研究分析了盐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到原先规划的条田过大。要降低土壤含盐碱量必须改建条田,增挖排渠,平整土地,扩种水稻洗碱。经过8年的时间,共挖大小渠道1,000多条,总长1,800多公里,使13万亩耕地“来水有源,去水有路”,排灌畅通。与此同时,采取了扩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开展植树造林,选用抗碱良种,对盐碱实行综合治理。这些措施,使粮棉都获得了好收成。
这个农场还坚持多年抓经营管理。他们在加强财务、计划、物资管理的同时,着重抓了定额管理,实行计时工资基础上的评工记分制度。1979年在全场范围内又实行了计时工资加超产奖励的办法,克服了“铁饭碗”和“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近三年,他们在粮食总产不减,上交商品粮不少的前提下,根据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合种长绒棉的特点,扩大长绒棉的种植面积,去年长绒棉皮棉总产达73万斤。今年他们增加棉花种植面积8,000亩,又获得了好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