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文学流派与艺术真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7
第5版()
专栏:

  文学流派与艺术真实
  程代熙
王蒙同志在《是一个扯不清的问题吗?》(载《人民日报》8月27日第五版)一文中说:“我们在探讨文学的真实性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各种文学流派。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印象派、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各有各的对于真实性的理解,各有各的反映生活的路子。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是坚持文学要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但是,我们绝不能望文生义地、轻率地否定其他流派和风格。我很怀疑各种流派是否壁垒森严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这里我也想谈谈各种文学流派与文学的真实性问题,目的是想说明我们该怎么办。
西方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一是指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一是指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贺拉斯和朗吉努斯是古罗马古典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贺拉斯直接师承的是亚理斯多德的“摹仿”说,他要求作家“到生活中到风俗习惯中去寻找模型”,但他并不排斥虚构。他说虚构“必须切近真实”,要“近情近理”。朗吉努斯在谈到艺术想象时,也说“作家的想象只有在能产生真实感时才算运用得最好”。单就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真实论”而言,同后来的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布瓦罗和高乃依。布瓦罗也很强调文艺的真实性,他说:“只有真才有美,只有真才可爱;真应该到处统治,寓言也不例外。”真实的反面就是虚假,而“虚假永远无聊乏味,令人生厌”。布瓦罗说的真实与亚理斯多德已经有所不同。后者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布瓦罗所说的真实指的是自然。例如他说:“自然就是真实。”不过,他所谓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而是事物的理性。所以法国古典主义的另一个别名就叫理性主义。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崇尚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物,反对文艺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莫里哀的戏剧作品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二)在人物性格上表现为一种“定型论”。布瓦罗说:“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离。”法国古典主义后来的衰落与上述两点有着非常直接的原因。
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极力追求的是事实的真实。他说“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在这里,“自然”主要是指小说中所描写的具体环境。例如他说,作家必须“在准确地研究环境、认清和人物内心状态息息相关的外部世界的情况上下工夫”。左拉在原则上排斥艺术想象,他认为想象必然导致描写上的失真。他要求的是“赤裸裸的真实”、“绝对的真实”。左拉的《金钱》揭露了巴黎社会的种种光怪陆离的丑态,但倘就社会丑恶的本身来说,当时巴黎社会的现实比他所描写出来的还要丑恶得多,肮脏得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左拉过多地注重现象和细节的描写,这一点,连左拉本人也不否认,例如他说:“我的作品里,有一种真实细节的肥大症。从精确观察的跳板一跳,就跳到了星空。真实向上一飞,就变成了象征。”就是说,细节的真实过了头,结果反而不真实。
与自然主义只重事实的真实相反,超现实主义不仅摈弃事实,而且也不重视理性和逻辑。超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安德烈·布勒东认为,一个人从他生下来一直到死,绝对地真实的不是逻辑、理性和事实,而是他的下意识,或者梦幻。他认为现实本身就是梦,而幻景是肉眼看不见的,是理智不能解释的,因为梦里的一切都是没有逻辑联系的。超现实主义并不否认文艺的真实性,只不过它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梦幻的真实。布勒东给超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的无意识。可以借助它,用口头、文字或者任何其他的方法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不受任何理性的制约,不带任何审美的或道德的偏见来记录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介绍过来。安·布勒东写过一本散文故事,书名叫《可溶解的鱼》。其中有这样一段妙文:
“在圣—热内维埃佛山上有一条长长的野兽饮水槽。夜幕降临时,所有在巴黎称作胆怯的野兽和奇花异草都来此解渴。从最近处观察,如果你没有看到在石头上一股永难枯竭的红色细流涓涓而下的话,你以为它早已枯干了。什么样的珍贵血液在这里不停地流动,而羽毛、绒毛、胎毛和枯萎的叶子被血流淌过后脱离了目标呢?哪个王族血统的公主失踪后,是为这个地方的动物和植物永葆青春而献身呢?哪个穿玫瑰袈裟的圣徒使这琼浆玉液流进石头的血管呢?每天晚上,比乳房还美的绝妙造型向新的嘴唇张开,被用玫瑰露止渴的贞节引到天际,此时一个数着星星的小孩冷得发抖。一会儿把他成千条尾巴的畜群重新赶来。从那以后,慈姑有三只手,一只采掘,一只抚摸,一只遮阴或引导,从我们现在的慈姑到一只眼蓝,一只眼黄的阿尔萨斯狗,这都是我梦中浮现的狗,是鲜海鱼的忠实伴侣”(此处借用何敬业同志的译文)。
这就是布勒东刻画出来的没有逻辑联系、语义混乱的梦幻中的现实,或者现实里的梦幻景象。超现实主义着意表现的并不是真正人的生活,而是想象中的人的幻影。这一点,加塞特说得很坦率,他说“诗人是在人停止作为人的情况下开始的。”
象征主义文艺的鼻祖之一、法国的波特莱尔是反对“复写自然”的。他说:“我认为再现任何存在的事物是没有好处的、讨人厌的,因为没有一个存在的东西能使我满意。自然是丑的,我宁可要我所幻想的怪物,不要那些肯定使人感到厌烦琐碎的东西”。波特莱尔并不否认客观现实是一种存在,他只是认为这种存在是丑的。因此他特别强调艺术家的想象力,他说世上“一切美好、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也就是说都是人的想象力的产物。所以想象力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它的驾驭者。波特莱尔所谓的“真实”仅仅是指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主观上的想象的“真实”,是所谓艺术家心灵的真实反映。
英国19世纪末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与波特莱尔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尽管他们的艺术主张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波特莱尔承认现实是一种存在,虽然它本身是丑的;王尔德的看法则稍有不同,他说:“多少世纪以来,伦敦就有雾,但是谁也没有见到雾,对它一无所知。直到艺术创造了雾,雾方始存在”(按:指美的雾的存在——引者)。据此,他得出结论说,不是艺术摹仿现实,而是现实摹仿艺术。最能表明王尔德这种美学思想的倒不是他的童话《快乐的王子》,而是他的小说《道比·格雷的画像》。对于这部唯美主义的小说的确不应该把它一棍子打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说,一个道德败坏的人,是不配有一副美好的容颜的。王尔德通过这个小说想说明的仅仅是:现实是痛苦的、丑恶的(例如他说:“美而不真”),因为艺术是“发明”、是“想象”、是“做梦”。
根据以上十分简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种文艺流派不强调文艺的真实性,只是它们对真实性各有各的解释。诚如王蒙同志所说,“各有各的对于真实性的理解”。至于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仅就真实性这一个问题而言)“是否壁垒森严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这要具体分析。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和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为例,一个主张再现“事实的真实”,一个侧重表现感情的真实;就创作方法而言,二者确是相当对立的。左拉的自然主义与现代西方盛行的许多现代派文艺之间的界线,也是十分鲜明的。前者描绘的是细节的真实,后者着意表现的是远离现实和与现实无关的梦幻、意识(不管是无意识或是下意识)、想象的真实。但是,倘就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中的各个流派来说,在真实性的问题上倒是并无什么重大的分歧,虽然他们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各不相同。
面对着如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各种艺术真实的说法,我们的文艺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真实呢?我还是信守恩格斯提出来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真实的思想。因为它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艺术规律本身的要求。我要补充的是,关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真实性问题,最好是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完整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体系来进行考察,否则就真会成为一个老是扯不清的问题。例如象本质真实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光明面是本质的,因而也就是典型的;阴暗面是非本质的方面,也就是说不是典型的。我认为这样讲是不科学的。其实光明面是本质的反映,阴暗面同样是事物的本质的方面。因此,不管是对光明面的描写还是对阴暗面的揭露,都须要写出各自不同的本质方面,只有这样,作品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和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同时,又能给人以希望。
打倒“四人帮”以来,我们打开了一些“窗口”,甚至“门户”,这对放眼世界很有好处。这样一来,西方当代的各种文艺思潮就会通过各条渠道象潮水似地向我们涌来。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我们既反对盲目地一概排斥,同时也不赞赏那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包括象征派、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浪潮、反小说、荒诞派以及意识流等在内的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尽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少共同的地方,例如都在文字的表达方式上相互比赛逻辑的紊乱、语意的模糊、时序的颠倒、结构的破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所宣传的真实性,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所要求、所需要的那种真实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扯清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