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读书·调查·创新——顾炎武的治学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18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读书·调查·创新
  ——顾炎武的治学方法
  任清
提起顾炎武,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确不愧是我国17世纪有影响的爱国思想家;不仅如此,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识渊博,又是一位开一代风气的著名学者。其治学方法的特点是既认真读书,又进行实地调查,思考问题,勇于创新。
顾炎武生活的时代,已是封建社会的后期。当时,在封建专制文化政策下,占支配地位的学风日益颓废和没落。多数封建士子只埋头于《四书》、《五经》、八股词章,甚至于连经书本文也不读,一味地捧着《语录》讨生活,正如顾炎武所指出的:“今之言学者必求诸《语录》”,“以其袭而取之易也”。顾炎武毅然倡导经世致用的新学风。
要开创一种新的学风,必须认真读书,批判地继承总结前人文化成果。顾炎武正是这样做的。他6岁时,便由母亲授《大学》,7岁跟老师读书,9岁学《周易》,10岁时祖父又教他读孙子、吴子诸书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11岁又读《资治通鉴》……可见,他在少年时代,就奠定了扎实的学习基础。他青年时期,又“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中年之后,因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屡遭缉捕,不得不颠沛流离,南北奔走,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依然好学不辍。到了晚年,每叹朋友之中,老而废学者十居七八,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君子之学,死而后已”,表示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他的学生曾说:先生“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潘耒《日知录序》)
顾炎武治学方法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把读书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他生平“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在游历中“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鲒埼亭集》卷12)由于顾炎武的许多著述属于历史地理范围,他在游历时总是随身带着这些书稿,每到厄塞险要,都仔细调查访问,发现自己的著述与实际情况不符,就对照改正。他在考察中,还搜集了不少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他曾说:“比二十年间,周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得一文为前人所未见者,辄喜而不寐。”同时,顾炎武通过接触实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潘耒《日知录序》),也加深了他对社会实际与民生疾苦的了解,有可能提出进步的主张。譬如他写的《钱粮论》,就是通过对历朝赋税制度的考证,又经实地调查写出来的。他在该文中说:“今来关中,自鄠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至征粮之日,则村民毕出,谓之人市”。这里所反映的情况是指陕西关中,交通不便,商业不发达,缺乏银钱,然清政府规定田赋要交纳银两,迫使农民把粮食换卖成银子再向官府交纳,造成谷贱银贵的现象,虽丰收之年,农民犹被逼得卖妻鬻子。针对这种状况,顾炎武提出交纳田赋,征银或纳粮,应据各地情况而定。
顾炎武十分强调创新,他认为从事著述或写作,如盲目摹仿古人,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他曾写信劝告一位朋友说:“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他尤其厌恶剽窃抄袭,他说:“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并谴责这种人是“但有薄行而无俊才”的“钝贼”。他在著述和写作时,则抱定“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务求创新。每当发现其论著中的某些见解前人已经提出时,便毫不犹豫地删去,“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难怪梁启超说:“故凡炎武所著书,可决其无一语蹈袭古人”。(《清代学术概论》)因为顾炎武强调创新,治学态度又严肃认真,他所从事的学术研究领域,诸如政治学、经学、历史地理学,音韵学、考据学等各个方面,多有开拓创新之功。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提出“通经致用”,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新学风;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他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大大推动了清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他关于音韵学的研究,辨明古音源流,为清代音韵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简言之,顾炎武在多种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创新和贡献。
正由于顾炎武在治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思想和学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终于和同时代的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共同创立了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的新思潮、新学风,他们都以早期启蒙思想家载入史册。
注:本文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见顾炎武的《日知录》和《顾亭林诗文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