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自留山,美着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0
第2版()
专栏:陕西通讯

  “自留山,美着哩!”
志丹县金丁公社1963年冬就给社员划分了自留柴山,一举几得:社员有柴烧,养牛、养羊、养猪有饲料,编织有原料,建房、制家具、修农具有木料,还有了水果和药材,成了农民的“小银行”。
“自留山,美着哩!”陕西省志丹县金丁公社一位老农民这样称赞自留柴山。陕北人讲的“美”,就是好的意思。
金丁公社有山地三、四十万亩。过去,由于毁林开荒,垦草种粮,搞得群众“吃粮难,烧柴更难。”群众烧水、煮饭、热炕,一靠牛羊粪,二靠捞河草。大量的肥料变燃料,大量的劳力又忙于搞肥料,烧柴问题成了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矛盾。1963年冬,公社给每户社员分二亩荒山作自留柴山,解决群众的烧柴问题。
光秃秃的荒山到了社员手里,短短几年,就逐渐变成了绿油油、郁葱葱的青山了,可作燃料的树枝干叶也逐年增多。但是,在“胡批乱斗”的那些年月,有些人把自留柴山当作“方向道路问题”提出来了。然而,在一个又一个生产队的辩论会上,许多干部和社员提出:守着空山无柴烧是啥方向?成千上万担肥料被烧掉、几乎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忙肥料又是啥道路?人们共同的结论是:搞自留柴山是社员生活不可少、集体生产也不可少的大好事。
公社有个统计:现在全社已成林的自留山有7,100多亩,平均每户4.6亩;全社已有45%的农户全年烧柴可以自给,37%的农户烧柴可以自给半年。我们看到许多农户的窑洞前、庭院里,都堆放着垛垛树干和枝叶。自留山在成林之后,不仅有了烧柴,还有了养羊、养牛、养猪的饲料,有了编织的原料,有了建房、制家具、修农具的木料,还有了水果和药材,成了发展家庭副业的基地,一举几得。
我们访问的刘继德家,六口人,只有一个整劳力,过去是生产队的困难户之一。可是他家十来亩自留山上的树长起来后,家庭副业大发展,生活好起来了。去年,他家收获了3,200多斤苹果和梨,58斤杏仁,16斤杏仁油,150多斤蜂蜜,出售了价值200多元的建房用的柳树椽,还用自留山上伐下的大树自制了两个大立柜、两个五斗橱。刘继德家又进现款又添家具,“困难户”的帽子摘掉了。据我们在金丁公社走访20来户社员的了解:一户社员有了十亩自留山,至少可以饲养十来只羊,四、五头猪,两、三头大牲口,每人平均从家庭副业收入80元到110多元。
在芋子湾生产队王树声家前窑后,树多叶茂,一片葱绿。公社党委书记贾印同志说,老王家去年从15亩自留山上得到的果木和养蜂、养羊现金收入有500多元;而现在他家栽种的已成林柳树和杨树有两千多株,价值万把元。这些价值万把元的树“储蓄”在山上,每株每年至少长出块把钱的“利息”。这位公社书记风趣地说:“自留山就是小银行啊!”
“要想富,多栽树”,这句在当地已甚为流行的话,正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在金丁公社有七个大队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共同的看法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股力量一齐上,既是加快荒山绿化的好办法,也是陕北农民致富的好门道。他们还向公社领导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建议:把社员一人一亩自留山的面积,再扩大一倍,甚至再多些。他们的理由是:第一,现在全社还有荒山近30万亩,每人平均多达30来亩,一人再划一亩也不算多;第二,社员在自留山上种树,进度快,成活率高,成本也低;第三,不但有利于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员收入,而且多养猪、羊,多积好肥料,对集体生产也有利。公社认为再扩大自留山的建议是可行的。
本报记者 戴国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