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奇怪的顾客——周自武同志走串饭馆解决问题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0
第3版()
专栏:

  奇怪的顾客
  ——周自武同志走串饭馆解决问题的故事
自打今年新年过后,崇文区饮食业的不少职工经常见到一位奇怪的顾客。
每天早晨,这个40多岁,戴着眼镜的高个子“顾客”就在各饭馆、小吃店出出进进。他饭量不小,可总是一样买一两,吃得还挺全乎,难怪服务员白他一眼。更怪的是,这个人坐定之后,不是赶紧吃完就走,而是这里瞧瞧,那里听听,还爱跟同桌顾客聊天。油饼、烧饼、豆浆,没什么新鲜的,可他吃起来格外仔细,象尝什么稀罕东西一样。原来这个人就是公司新来的党委书记兼经理周自武。
20多年前,周自武就是区饮食管理处的负责人。去年年底,老周被调回饮食公司。老周想,现在党把饮食业这副担子交给自己,可不轻啊,一定要深入实际,发愤工作。
多年来,周自武养成了早晨打太极拳、散步的习惯。从今年1月上任后,串饭馆了解实际情况成了他的新习惯。经常清晨6点多钟,就骑上自行车开始串饭馆,今天吃东家,明天吃西家,跟普通顾客一样排队,一样自己掏腰包。有时一早晨转了五、六家饭馆以后,到机关还不到上班的时间。就这样,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周自武以顾客的身份,亲自看、听、尝,了解到全公司103家饭馆和30多个商亭的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以及店堂卫生、食品质量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老周对自己领导的部门不是光找好“典型”,报喜不报忧,而是站在“顾客”的位置上挑毛病,治毛病。
艳芳小吃店向公司报告:他们的包子要赶“津风”的天津包子。一天早晨,周自武专门到这家小吃店买了二两包子品尝。一看,统共6个包子,两个“掉底”的,一个“破边”的。同桌的一位老大爷正吃“烩油渣”,边吃边皱眉,指着拣出的猪毛给老周看。老周问他:“味怎么样?”老人回答:“不怎么样,上当!”为此,周自武便直奔制作室找经理。这时才6点多钟,经理还未来,只有一个组长在。老周看到一屉包子放了老半天不拣出来,一个职工端过一屉新的,又扣在上边。他揭起底下的屉布一瞧,包子的底都粘在了屉布上。他认真地对那位组长说:“天津包子都是拣屉,不能扣屉,眼看着不按操作规程干,就应该管。”接着,周自武又问起油渣的事,顺手拿起勺子在油渣锅里撇了三下,撇出了两根猪毛。他接着说:“水油要先洗,拣净猪毛后再炼,炼完油再拣猪毛就拣不干净了。”组长不安地说:“过去没见过不干净的啊。”老周说:“谁不吃谁看不见,今天不是见着了!”随后老周见到这个基层店的领导,嘱咐他一定抓紧解决。一个多星期后,周自武又到这个小吃店,见到职工改掉了扣屉的毛病,油渣也干净了,才放了心。
吃了几十家饭馆,周自武深感食品质量是个大问题,可是上报来的食品合格率却不低。这是为什么?经过了解,原来过去查质量,都是先下通知。老周想,先下通知,各单位都有了准备,就反映不出真实的情况。经他建议研究后,改了章程:不下通知,随时抽查。1月底的一天早晨,机关出动20多名干部,老周亲自带队,分组下饭馆,从正卖给顾客的笸箩、柜台里拿检查样品。当天下午,各基层店负责人被通知到公司。只见会议室里摆满了各种食品,每一样食品上都夹着各生产单位的条条。老周叫大家分好、中、差三类,一样一样、一件一件往外拿。这么一评比,完全合格的食品仅占18%,加上基本合格的也只达70%。老周严肃地对大家说:“这样的质量,怎么向人民交代!我们这些当领导的,看着这玩艺儿心里急不急?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把食品质量抓上去。”这一番话使大家深深受到一次对人民负责的教育。
炸油饼的要求是正面“两开刀”,双手提着下锅,饼面平整,色泽金黄。老周转饭馆,见绝大多数饭馆都没有“两开刀”,有的用擀面杖戳,有的干脆用手指头捅。还有不少职工一只手提着油饼面下锅,炸出来的油饼成了“鞋底”形。他决心从油饼抓起,提高食品质量。
周自武来到炸锅旁问老师傅,回答是:多年不用刀了,图个省事;问小青年,回答是:全这样,师傅就这么教的;回到公司问业务科,业务科说这已成了习惯,不好办了。老周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研究,决定由公司培训所有制作炸货的职工,请有经验的老师傅传授传统的制作方法、要求,并且当场示范。
一天早晨,周自武来到火炬饭馆,见职工们真的做到了“两开刀”。可是,一个职工指着外头排的长队说:“乍一改,慢了三分之一,这怎么办呢?”老周不动声色,仔细观察。只见这个职工拉过两刀后,随手把小片刀一扔;拉第二个时,用手在案板上抠了好几下才拿起小刀。噢,慢在这里!老周建议职工群策群力研究解决办法。有的职工把刀背加两块小木条,有的把小刀放在一块面上,拿起来就方便了,加快了“开刀”的速度。有的职工还制作了手指上戴的专用小刀,使起来很方便。老周很快把这些好办法向各单位介绍推广。现在大多数饭馆的炸油饼都做到了“两开刀”。“鞋底子”也基本上不见了。
在周自武的带动下,公司领导同志的作风更加深入了。公司业务科还规定,每个干部每周要检查两个早点部和一个正餐部。清晨起来,饭馆里象老周这样的“怪顾客”更多了。
刘春声 张凤兰
(原载北京《支部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