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没想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0
第3版()
专栏:

  为什么“没想到”?
  袁雨
青年为四化而奋斗的积极性有多高?人们估计不同。一次,在北京市化工局召开的各厂党委书记和政工人员参加的会议上,橡胶一厂团委书记葛苏讲了这样一件事。
去年以来,橡胶一厂团委在青年中开展了劳动竞赛。开始葛苏对能否把这一活动开展起来缺乏信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200条毛巾,准备发给突击手做纪念。可是竞赛开展起来之后,青年的热情很高,先后有458人次立功受奖,突破了许多老工人多年创造的生产纪录。比如,原来套楦的最好成绩是连续9 天无副号,青年工人创造了连续41天无副号的好成绩。结果200条毛巾远远不够发,只好又买了两次才满足了需要,终于获得了北京市青年突击队的光荣称号。
葛苏的介绍,使许多领导干部深受触动,他们说:
“真没想到,我们这里还有这么多好青年!”这件事说明,青年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愿意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可是,有的领导同志对此视而不见,谈到青年,总是讲他们的缺点多,指责多,深入调查研究、做工作少。这种官僚主义的态度,不能真正了解青年。大量事实说明,不是青年不好,而是有些人对青年的看法有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