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石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0
第5版()
专栏:

  石头
  宋祝平
闽南的风光,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一就是到处都有斑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
比如,厦门鼓浪屿,美的象只彩色的楼船,曾经使得无数人留连忘返。如果这小岛上没有石头,特别是少了那块矗立岛心象座塔台的日光岩,会成个什么样子呢?人们到哪儿去登高远望,领略那闽海雄风?又去哪儿寻幽探胜,陶醉于曲径洞天之中?还有,当年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又站在何处检阅他的艨艟巨舰、浩荡水师?厦门还有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叫万石岩,顾名思义,可见那儿石头之多,一块一块,有的如仙女,有的似骆驼,形状千模万样,栩栩如生。来到万石岩,不啻踏进一个神话世界。除此之外,在东山岛、长泰、漳州和泉州,还各有一块风动石。东山岛上的那一块,可能有几十吨重,象只硕大的石桃,立在一方石盘似的?岩上。风起时,它会动,人用劲推一推,它也会动,但就是不会倾跌下来。正因为闽南有了这些石头,才显出了它的地方特色和与众不同的美,使得散居东南亚讲闽南方言的海外游子,思及石头,也会魂牵梦萦。
不过,更多的时候,我倒觉得,这些石头是为了作为表现人类的聪慧、力量和文明的道具,才由大自然造化的。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有过一个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赖以保护自己的武器和用以维持生命的工具就都是石头做的。石头成为原始人亲密不可分的伴侣,标志着人类从猿到人进化了一大步。后来,人类尽管以十倍、百倍的速度跨向物质文明,甚至已经可以乘坐火箭飞到天外,但石头仍然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这一点,闽南表现得最为明显不过了。不论你走到哪儿,到处都有由一方一方灰白色的石头堆砌起来的石头的城。其间既有高楼大厦,也有乡居小屋,还有用以蓄水防洪的堤坝,引水灌溉的渡槽,江河小溪的桥梁,乃至歇脚的路亭,庭院的围墙,架线的长杆,三岔路口的路标,脚下的通衢大道,也都是石头做的。石头无处不在。若是探寻最富于表现人类的聪慧、力量和文明的石头,则莫过于到侨乡泉州一带去欣赏那由石头构成的一些古建筑了。
泉州城里的古开元寺内,有两座塔。东边的叫镇国,西边的叫仁寿,俗称东西塔,都是公元13世纪宋代的建筑。它们各有十多丈高,十多里外,还没望见泉州城的轮廓,便首先望见了它们高耸的塔尖。泉州人自豪地把它们当作泉州的标志或者城徽,凡是外客来了,都要请他们去看一看。这双塔有许多独特之处,其一就是它们都是用花岗岩砌成的,连那斗拱飞檐,也由石头琢就。建塔的能工巧匠们,又在塔身刻上了许多佛经故事和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等精美绝伦的浮雕。耐人寻味的是,在七八百年前,人们是用了怎样的技巧和神力,把一块一块几千斤、上万斤的巨大石块,砌到相当于十多层楼的高处去的?还有更奇的,在建成以来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三十多次较大的地震,其中明代万历年间的两次地震都有八级左右,全城房屋倾塌无数,唯独这两座高大的石塔安然无恙,只有东塔的塔尖有一点损坏。于是,这两座石塔不仅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而且也是当年建筑科学技术的结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了。前几年,就有不少建筑学家和地震专家来到塔下,抚摸着巨大而粗糙的塔壁沉吟徘徊,要从它们身上探索前人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秘密。
除了双塔,泉州还有一处更为古老的石构建筑,就是座落在涂门街上仿照大马士革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样式建造的清净寺。它始建于公元12世纪初叶,后来重修过一次。可以说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伊斯兰教圣寺之一。数百年来,几经兴废,寺内的奉天坛、祝圣亭,只存几方石壁和数层石阶,而那由青白两色花岗岩块构成的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门楼,依然完好如初,成为古代泉州与阿拉伯国家人民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又是表现中国与阿拉伯建筑艺术家们的聪明才智与友谊合作的纪念碑。
宋代雕琢石头的大师们,还在泉州北郊的清源山下,把一块兀起于地表的天然巨石雕成了一座高有一丈五,宽厚各有两丈多的老君坐像。这位老君爷爷,左手依膝,右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长髯飞动,衣褶分明,一副健康慈祥的模样。以致好玩的人也放肆起来,毫无顾忌地爬到老人的肩上摸他的胡子,拉他的耳朵,挖他的鼻孔。它阅历了各代的兴衰,并且告诉你一件史实:早在宋代以前,道教在泉州便很昌盛了。
如果这些石塔石像,还不足以表现那一时代社会发展的面貌,那么,不妨再看看石桥。俗话说,福建桥梁甲天下,其实甲天下的桥应该是泉州一带的。仅泉州一隅,宋代就建造了有名的大桥几十座,它们全是梁式建筑,由一色巨大的花岗岩块组成。泉州以南晋江县的安平桥,建成于12世纪,长约五华里,宽有一丈,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而泉州东北与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上的万安桥,也就是俗称洛阳桥的,则可以称之为这些石桥的鼻祖了。它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处,公元11世纪石桥建成时,全长360丈,宽2.1丈,有桥墩46个。经过900年的风雨,沧海桑田,桥下已不复有当年那江海相激、潮涌千丈的气派,但今日满潮时,伫立桥头,远望大海,思索一下当年人们先于水中抛石,让海蛎这种小动物的硬壳把石头胶固,终于从几丈深的水中建起桥墩,又利用激浪涨舟的道理,把那20吨重的巨大石梁一块一块架在两三丈高的桥墩之上,不由得令人衷心赞叹我们祖先的聪慧和神力。这些石头虽然默默无言,但由于它们的存在,就把那个时代人类社会经济、生产、科学、技术等等方面发展的状况告诉了你。
其实,会说话的石头,也不是没有。地处泉州以西十多里远的南安县九日山,就有会说话的石头。这山傍着晋江,并不很高,山上栽满了相思树,如今又种了好大一片龙眼树。在那绿树丛中,不时闪现出一方方铁似的?岩峭壁,上面有许多处摩岩石刻,记录着宋人为当时航行于波斯湾和泉州港之间的海船祈祷顺风举行典礼和宴会的盛况。读着这些碑文,就仿佛听它诉说800年前泉州曾经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性贸易港口之一。彼时,泉州湾内帆樯如林,来自南亚、西亚、北非诸国的朋友,为了贸易、宗教与文化交流而远涉重洋侨居泉州的有数万之多。往事依稀,如梦如烟,但石头还在使你发思古之幽情,倍觉友谊之悠久与珍贵。
伫立徘徊在这些以极大的毅力保存了人类物质文明的石头面前,宛然读着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心头油然升起民族自豪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有时候,又会产生一种人是这么渺小的感觉。好多次我去北京,站在人民大会堂粗大的石柱下,或停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也同样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不过,有一次我路过惠安县,这儿的人以打石的技艺闻名于世,只见许多人匍伏在石头山上开采花岗岩,就象一位神人摆弄着几方小小的顽石,不多久,那顽石便按照人的意志改变了它的形状。人和石头的这种渺小与伟大的辩证关系,颇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哲理。
我很想打听一下,这些只凭着一把铁锤、几根凿子,进行了这样伟大的创造,给我们留下如此丰富遗产的石匠们的渊源来历。可惜,他们都是无名氏,连有关他们的传说都没有。不过,他们的子孙后代繁衍昌盛,而且被我找到了。他们的一支,就在惠安县那号称天下第一桥的洛阳桥头开办了一座石头工厂。
如果说人世间有许多种悦耳动听的声音,那么,以铁击石发出的那种响亮清脆的丁当声,就是其中的一种。在石头工厂里,那许许多多白色的、青色的、黑色的、粉红色的花岗岩石块,经过他们或者十天,或者连续几个月不停地琢磨敲打,一块一块的顽石似乎都有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变成了五六吨重却又玲珑剔透的石灯笼,有的变成了只有一两斤重的水牛、小狮子,那比火柴梗还细的牛绳,狮子口中含着的那个会转动的圆球,都是在同一块石头上敲打出来的。花岗岩石质特别的硬脆,他们就有这个本事,真个是鬼斧神工。他们还能在一方薄薄的青石板上,敲打出维妙维肖的人物像和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不仔细看,会误为是一方青色的织锦,简直连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也要对他们的技艺表示赞赏和敬意了。今天,惠安县会摆弄石头的人竟有十万,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甚至于在世界屋脊的西藏,凡是有石头的地方,都有惠安石匠的足迹。而他们创造的许多石头制品,除了远销东南亚、日本和西欧,还漂洋过海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呢!
闽南的风光,因为有了石头,才有了它的独到的迷人的美。我忽然想,除了伟大的大自然,这美中大概也有古今石匠们的一份伟大的创造吧!
题图木刻:张白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